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上海大戏院时隔数年再开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上海3月2日电 题:上海大戏院时隔数年再开门 沪上“老牌”文化场所接连“重生”
  作者 王笈
  在沪上繁华的复兴中路上,坐落着一座已有74年历史的“老牌”剧场——上海大戏院,自2011年起停业6年。84岁的魏阿姨定居新西兰前就住在剧场附近,没想到此次回国,上海大戏院的门又开了,“70多年前我就来看过戏,那时候还小,(看过什么戏)已经忘了,听说上海大戏院又要(演)话剧了,我有点怀旧的感觉想来看看。”
  承载了一代上海人记忆的上海大戏院,历史悠久,却“命运多舛”。上海大戏院始建于1942年,由当时滞留在上海的外侨集资建成,初名银光大戏院;1943年,剧场正式营业,更名上海大戏院;1944年,剧场因经营不善停演话剧,改映电影;1956年,剧场更名上海电影院,收归国有;2011年,剧场又因年久失修,停业整顿至今。2017年3月2日,重建后的上海大戏院首次打大了大门。
  “就是这样一个电影院,曾经埋没在超市,小吃店和平价药房以及三黄鸡堂吃店云集的路口,终究有一天被重新发掘出来,整修一新,变身为它最初的样子:一家戏院。当这个街区走到了现世平稳的时代,它也迎来了自己焕然一新的时辰。”著名作家陈丹燕如是写道。
  记者当天步入上海大戏院后发现,剧场在保留74年前框架的基础上“焕然一新”,给人以平静、庄严的体验:建筑外观如同一块悬浮在地面上的巨石,入口处半开放式的布局模糊了剧场与街道之间的界限,屋顶上三口“天井”引入的三道“天光”形成了别样的景致,“黑匣子”剧场里所有座椅可随时收起,多种形式的舞台演出都可在此间实现。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大戏院运营总监童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重生”后的上海大戏院将以传承历史的方式“走下去”。为了致敬历史,剧场还选择了1943年曾登台上海大戏院的曹禺名作《原野》作为3月31日的开幕大戏。“复兴路有很多历史保护建筑、很多人文沉淀,有那么多年历史,所以我们还是要有历史的传承。”童歆说。
  上海大戏院的“重生”并非个例,近几个月,沪上多家“老牌”文化场所接连“复出”,勾起沪人的阵阵怀旧之情,话题热度正持续发酵。如2016年年底,老上海地标之一的“百岁”上海dashijie开启试运行,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位于“古刹”静安寺地段、曾是上海“舞厅之王”的百乐门则将在今年4月重新迎客。“老牌”文化场所的“重生”带来了更多文化生活的选择。
  “上海大戏院附近还有上海文化广场、兰心大戏院,美琪大戏院等等,一个新的剧场能够让上海的民众们多一个文化生活的选择。”童歆告诉记者,“上海大戏院的特点是,演出之外还会有很多活动、展览,我们想把多元化的元素融合到剧场里。”(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