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技术革新不断 “互联网+教育”未来趋向个性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我国正进入教育和学习资源的’战国时代’,’互联网+教育/学习’是大势所趋,今后的师生关系、资源配置方式都将重新定位,呈现出能者为师、愿者为生的崭新格局、公共和非公共资源相互交织的繁荣景象。”日前,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在北京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落下帷幕,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在闭幕式上描绘了“互联网+教育”的未来前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互联网和教育深度融合,教学手段的改变提升了教学的效果,也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变革,有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黄英表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大批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及手段更加有效地培养人才是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技术促进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的问题上,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指出,教育的普及与落地需要装备和技术来支撑、辅助及促进。他提出,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下,应有主次之分。当今教育机构做的事情大多是基于“教育+互联网” 而非“互联网+教育”,教育的本质没有变。在互联网下的教育,如果还只是面对电脑死板地学习,就不是教育而应叫做训练,教育和培训、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我国需要的是 ‘教育+互联网’,还没有达到 ‘互联网+教育’的程度,应着重让互联网辅助当今的教育,在教育本质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的扩展,让装备改变教育。”
  科学技术不管怎样进步,其本质还是要更好地服务于人。
  谈到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余胜泉认为,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将是依据每个人的特征来定制的个性化学习。互联网可以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精准的学习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针对性。
  余胜泉进一步指出,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虚拟技术来增强对人类感知世界的认识,基于学习情境为学者推送学习内容,未来的教育应是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教育课程及更加精准的教育。互联网教育科技也应将学校的“围墙”打破,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老师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实施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模式。未来的学习,将是无处不在的、感知用户情境的、适应性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的、人际交往与互动的、认知网络连接的泛在学习。
  具体到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浪潮来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李爽也指出,在线教育从注重标准和质量的模式转变到了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模式,从而进入到理性发展时期。因此,在线教师角色与智能会随着在线教育理念、技术与需求的发展而发生演变,这对从业者在线教学研究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线教育从业者希望可以得到多角色分级的能力认证,从而达到在线教育在社会大众中的认知及权威性。
  互联网教育得到认可,投资金额屡创新高,在看到科技引领社会发展的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工作效率提高,替代了人类的工作职能,也同时给人类带来了危机意识。
  对此,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则提出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终身教育理论。他认为,学习不是某一时期的事情,而应是贯彻一生的习惯。“终身教育是以教育本身为目的的。终身教育的传播方式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带动较大规模的学生们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与实践的新师徒制学习。这一模式的好处在于不受时间、地点、资金的限制,顺应时代快速发展的趋势,也可使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加便捷快速地得到优质的资源。在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我们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的重要变革时期,终身制教育下的互联网教育新时期已经到来。” 吕 途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