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北京老城区32处文物腾退今年启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根长达7.8公里的“脊梁”,从南到北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如今,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开墙打洞”,胡同恢复肌理,什刹海畔一些高等级文物有望腾退并对公众开放……中轴线上越来越多的文物将再展风采。
  整座老城重焕京韵,同时也融入了更多北京人的现代生活。昨日,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栏目中谈到,北京目前已经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正在积极筹备中轴线申遗。“北京不单纯追求数量上再多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是以此为抓手,统筹保护好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水平。”
  13万平方米文物建筑被占
  今年上半年,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研究讨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指出,要推进实施老城重组,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强化zhengzhi活动、文化交流、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等服务功能。已提及多年的“旧城”没有出现。
  从“旧”到“老”,一字之差。3000年建城史、860余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放弃破“旧”立新,而是视“老”为宝,保护与利用并举。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数十年来北京的一些风貌受到了威胁和破坏。举个例子,东、西城区直管公房中的各类文物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其中有些文物被当做民居,有些成为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这些建筑多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使用人口密集,成为北京老城的一道待抚平的伤痕。仅今年上半年,文物部门就约谈了60余处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文物管理使用单位。
  古建办公地将置换“松绑”
  其实,工作生活在文物建筑里的人,因为市政基础和生活设施落后,往往也并不舒服。腾出文物,再加以利用,是最佳保护方案之一。但资金、产权和管理等问题混杂,腾退工作一做就是数年,甚至数十年。例如,恭王府腾退就花了28年,寿皇殿被市少年宫占用了半个多世纪。
  文物工作者正在尝试新的方法,缩短文物腾退和开放利用的周期。位于西城区金井胡同的沈家本故居将从大杂院变成博物馆,对外开放。
  类似的腾退项目将越来越多。东、西城均已拉出的文物腾退名单,今年将至少启动32个项目。文物部门介绍,随着一些机关单位陆续迁入城市副中心,一些古建办公地也考虑通过置换等方式“松绑”。北海、景山等处已经初步摸清园内与古建无关的单位、居民情况,为下一步腾退奠定基础。
  文物保护与改善民生并举
  老城保护,并非简单地回到过去。风韵古都,也要彰显时代风貌。在前门,一条三里河最近火遍了手机朋友圈。随着搬迁、整治,600米长的河流自清末消失后再现,随街巷蜿蜒,沿途47处会馆娓娓讲述过往故事。
  今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集中开展,治违力度空前,北京老城的风韵正在一点一滴找回来,既古老又年轻的北京焕发出和谐光彩。什刹海畔的高等级文物就有望实现开放;万寿寺附近的大杂院也正在腾退计划恢复历史原貌;东四等胡同区也将恢复胡同肌理;钟鼓楼畔的服务设施将升级……
  “保护文物与改善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并不矛盾。在未来历史名城保护过程中,我们将更加注意文物保护和改善民生并举。”舒小峰说。刘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