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美院举办“潘天寿与他的学生作品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作为20世纪zhongguo美术史最重要的人物———潘天寿,无论在美术教育领域还是国画技法的探索领域都功绩卓著。在潘老诞辰110周年之际,“潘天寿与他的学生作品展”在zhongguo美术学院举行。

  从zhongguo画系教授、系主任一直到担任美院的院长,潘天寿后期的艺术和教育生涯基本都在杭州西子湖畔的zhongguo美院度过。昨日,在潘天寿诞辰110周年之际,zhongguo美院与潘天寿基金会联合举办了潘天寿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潘天寿与他的学生作品展”,以纪念这位老院长、20世纪zhongguo美术史功绩卓著的艺术大师。潘天寿纪念馆将潘老的《雁荡山花图》、《小龙湫一角》等镇馆之宝拿出来参加此次展览,同时,张立辰、刘江、曾宓等70余位潘老的学生也亲自带来各自力作参展,并围绕潘老当年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座谈。

  “潘老突破常规用指尖作画,线条效果生辣,无人能学,极为独到。我一到了浙江美院(zhongguo美院前身)就师从潘老,学习国画练线条、学笔墨。潘老的教导让我茅塞顿开,在他的教导下,既可仰望前辈大师达到的艺术高峰,又意识到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拘一格,求新求变中自成一格。”潘老学生、著名画家陈家泠回忆当年在美院学习时的情景。作为浙江美院63届代表人物,他带来了新近创作的《红叶小鸟》参加展览。

  与陈西泠一样的还有70余位在1960年代接受潘老教诲的学生,他们每人拿出一幅代表作参展,包括胡振邦的《富春江畔》、张立辰的《石榴图》、曾宓的《拟潘公笔意》等。虽然,在他们中间有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知名美术教授,也有活跃在画坛的名家,不过他们这次都表示,拿画过来展览最大的目的是来向老师致敬的,“能跟老师的画挂在一起展览已经是人生莫大的荣耀了”。

  “虽然我不是潘天寿先生的学生,但潘老是我最景仰的zhongguo现当代艺术大师。”zhongguo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他第一次听到潘天寿名字是1973年在福州,那时他有机会读了一本《美术》刊物,其中有一篇就是介绍和分析潘天寿作品的文章。他不仅认真读了,且时至今日,当他陪同嘉宾参观潘天寿纪念馆时,他仍会因为当年的记忆而心思伏动。

  在座谈中,潘老的学生们更多地回忆起潘老的人品。“潘老不为名不为利,对学生也很谦和。他会放弃重要的采访而跟我们谈艺术谈人生。”潘老学生胡振邦说。潘公凯谈父亲

  中央美院院长、潘天寿之子潘公凯此次特地赶来参加开幕式。谈起父亲,潘公凯说,父亲从不强求孩子学什么。“其实,我走上绘画这条路,与父亲并无直接关系,如果真的有联系,也是父亲对我在绘画精神上的影响,而不是具体的画技。我对他的画是‘师心不师迹’。”潘公凯说,一个画家要想做出自己的成绩,就不能复制别人的技法和语言,否则就像大土豆生出的小土豆,毫无个性可言。

  潘公凯透露,他上小学时其实是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上初中时理科成绩也很好。不过,因为当时他参加了学校的一个绘画兴趣小组,是全班画得最好的一个,绘画老师那时还不知道他是潘天寿的孩子,只是因为他画得好,希望他报考浙美艺术附中。“我开始不愿去,但后来那个老师却私自替我报了名,连五毛钱报名费也是老师出的。”就这样,潘公凯糊里糊涂上了浙美艺术附中,走上了美术的道路。

  潘公凯介绍,父亲是一个执著的艺术家,在其人生中对艺术有极其高的要求,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却很低,为人随和,从不对人吹胡子瞪眼。“记得父亲在浙江美院当院长时,衣着非常随便,以至于有时候他和门卫站在一起,不认识他的人甚至认不出谁是门卫、谁是校长。”潘老作品存世不多拍卖多为赝品

  针对目前拍卖领域潘天寿作品频繁出现,拍得天价,杭州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高天民告诉早报记者,其实潘天寿存世作品尚不足千件,现在国内拍卖行进行公开拍卖的不少是赝品。

  “潘老作画的习惯是不满意就直接撕掉,满意的才会落款,因此画作原本就不多。再加之经历了多次战乱和zhengzhi运动,据我们统计,其存世作品尚不足千件。”高天民介绍,潘老留存的真迹又以浙江数量最多,共200多幅,包括杭州潘天寿纪念馆120多幅真迹和宁海馆藏32幅,民间还有未露面的潘老真迹。

  高天民透露,近年来,潘老书画作品的市场价格直线飙升,2002年在浙商拍卖行以20万元落槌的《红菊熏风图》,2004年再现于浙江一通秋拍,估价200万元,却拍出230万元,两年之内整整涨价11倍。而《雁荡山花图》、《耕罢图卷》和《小龙湫一角》等各馆珍藏的潘老巨幅佳作,现在的市场价值都应该在千万以上。“为此,不少收藏家四处寻觅潘天寿作品,但真正肯出手转让的潘天寿真迹少之又少。随着书画市场的火爆导致潘老的赝品也频繁出现,现在国内拍卖行为数不少是伪作。”“潘老以‘不雕’为座右铭,观其画,画面清清爽爽,一笔是一笔,一点是一点,不拖沓,不啰唆,明豁有力。”高天民表示,许多伪作,正是在这些方面不及而被识破。伪作画面上常常出现不该有的点和线条,显得琐碎繁杂。要知道潘先生不但功力深厚,而且每一笔都经过思考。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