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时隔26年,“彩菁景”重现澄海乡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潮汕民间,有着不少有意思的习俗,而且这些习俗往往与民间的手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澄海区莲上镇永新村的文化广场,近日就举办了一场彩菁景展览。
  在数十米宽的“彩菁景”搭设台上,布有山川、树林、草原等景象,在其中,有大象、laohu、狮子、斑马、长颈鹿、熊猫等大型“动物”,也有像孔雀、猴子、兔子等小巧可爱的“动物”。
  据了解,这个台以及台上的30多种“动物”,均是村中的民间艺术家在一个多月时间内纯手工打造而成,取材也是源自天然。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动物”的大小,无一不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甚至精致到每一根毛发。
  实际上,对于彩菁景这种艺术形式,就连村中很多年轻人也从未见过,因为上一次举办这样的展览,已经是1991年的事了。这种艺术形式,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呢?
  独特工艺为乡村创文添光彩
  澄海区莲上镇永新村,人口超过18000人,有着“澄海第一大村”之称。
  在永新村,谈起当地的特色文化,很少会有村民跟你说“彩菁景”,大家说的多是“鳌鱼舞”。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澄海鳌鱼舞,始创于1943年,其创始者便是永新人所津津乐道的余锡渠——这位广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澄海人口中的“老县长”,也是永新人。当年他在家乡搞地下活动时,经常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组织和团结群众,鳌鱼舞便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创造的。如今的鳌鱼舞,已经成为了当地喜庆节日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表演形式。
  与鳌鱼舞的风光不同,彩菁景则在村中显得“低调”得多。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项当地人口中称为“摆菁景”的民俗活动有着多久的历史,就连制作彩菁景的老师傅,也只知道“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有数百年了吧”。
  实际上,与鳌鱼舞类似,彩菁景也是一种当地所特有的表达喜庆的习俗。不过与鳌鱼舞不同,彩菁景有着特定的节日——农历九月初三,永新当地的“水仙爷生”。在永新当地,有着九月初三祭祀大禹的传统,这一天是村里“闹热”的日子,既是感谢大禹治水使得农业发展兴盛,又是庆祝一年的丰收。
  这一天是村里的大日子,不少外出的永新人都会特地回家参与祭祀,这一天的永新,显得热闹非凡。但是“水仙爷生”年年有,彩菁景却是难得一遇。
  “只有在太平盛世或者好年景的时候,才会有彩菁景。”永新村dang委书记余清坤介绍道。
  余清坤说,今年进行彩菁景展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场地的客观方面来说,原先永新村存在较多脏乱差与违建,尤其是现在展览彩菁景的文化广场那里,原先是一处随地摆摊的“市场”,经常是污水横流。经过创文与“三清三拆”工作,由村委牵头、群众自觉拆迁,村容村貌发生较大改变,文化广场也被开辟出来了,这使得彩菁景有了一处可以展览的地方。
  另一方面,通过创文与“三清三拆”工作,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更加积极向上。今年,永新也成为了澄海1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
  “为此,在农历七月份的时候,由村委提议、村民代表表决通过,决定由集体出资,进行彩菁景展览。”余清坤说。
  在余清坤看来,此次彩菁景展览既展示了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术,又美化环境、丰富了村民文娱生活。“同时,我们还希望让广大村民意识到关爱动物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创文强管、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装饰取材全部源于自然
  制作与布置彩菁景展览,并非说干就能干,还需要有专业的人才。
  为此,村里特别请出了村中5位艺术家——75岁的郑佳俊,70岁的余宗泰,66岁的余季高、余大眉,以及61岁的余利宏。
  说起来,永新村的美术水平还真的是“高手在民间”。在这里,曾经出过美术家余翼云。而美术爱好者乃至有家传功底的人也不在少数,这5位老师傅便是隐身民间的美术家——郑佳俊出身美术世家,自幼喜好雕刻;余宗泰则在丹青笔墨上有独特造诣;余季高与余大眉,一位书法音乐俱佳,一位绘画功底了得,均是原澄海工艺厂的骨干;而余利宏,除了摄影水平得到村里公认之外,还有一手布置场景的绝活——此次展览的搭设及背景布置,就是由他设计并牵头制作的。
  而这5位民间艺术家,正是永新村上一次即1991年举办彩菁景展览时的制作、布展负责人。26年后的这一次展览,制作班子仍“原封不动”。
  在彩菁景展览现场,笔者遇到了现在退休后仍在村中永新小学教授美术的余利宏。据余老师介绍,从他记事起,永新村进行彩菁景展览也就5次,其中较大型的有3次。
  “我第一次看到彩菁景是在1964年。当时展示的地方就在这文化广场旁,原先这里还是一座小山丘,山上长有各种灌木和植物。当时的老师傅们就是利用这一自然的场景制作彩菁景。那时候我还小,但是觉得彩菁景很有趣,因此便会经常来看老师傅们的制作过程。”余利宏说,当时许多孩子对一些动物形象的最初认识,便是来源于彩菁景。
  当时的彩菁景,制作的也是动物。最为传统的彩菁景制作方法,便是将竹筐、簸箕等竹编物作为动物躯干的主要构成部分,再用稻草编织成草绳,用草绳对躯干进行固定、塑形。然后在表面涂上一层塘泥,晒干之后,用自然界中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皮等进行装饰。简而言之,传统的彩菁景就是“以竹木为骨,以草绳为筋,以塘泥为肉,以万物为皮”的造型艺术,而且材料全部来自于大自然。
  “这个表皮装饰大有学问,如何巧妙利用各种自然材料,让这些动物看上去更逼真,这是一门学问。我小时候看彩菁景,印象最深的是大蟒蛇的蛇皮,是用澄海特产樟林林檎的果皮做的。另外,像菠萝皮、柚子皮等这些果实的皮都可以用。柚子皮一般是来做狮子的装饰,狮子全身铺上柚子皮,看上去黄黄的,狮毛就用棕毛代替,而狮子的鼻子则用红色的柿子。由于果皮和果实很容易腐烂,一般来讲,过去的彩菁景展览也就持续一两天。”余利宏说。
  在他看来,最为有趣的则是兔子表皮的处理方式。“老师傅们采用的是豆腐,将豆渣进行发霉处理,直到豆腐发霉长出白色的细毛,再将这些细毛敷上去,看上去着实逼真。”余利宏说。
  不过现在制作工艺有了较大的改革:塑料泡沫取代了传统的彩菁景底胚制作材料,直接经过雕刻成为躯干,再由这些雕刻好的部件进行组装,形成彩菁景的底胚;而装饰品方面,则更多采用了现成的干货,比如中草药。
  “我们在1991年制作彩菁景的时候便用塑料泡沫制作躯干了,一来塑料泡沫更为轻便,二来保存的时间更长,实际上,两者的工艺难度差不多。而装饰,除了部分仍用树叶、棕毛之外,现在更多的是使用中草药作为皮毛、眼睛等。与1991年不同,那次我们采购这些材料还要专门跑到药店去买,很多东西买不到,还需要用烟丝粘胶喷上去作为皮毛,现在这些干货上网就都能买到了,选择更多也更加方便。”余利宏说。
  “90后”参与制作学技艺
  除了5位老师傅之外,这次彩菁景的制作者中还有一位年轻人——同为永新人的余远珩。
  1992年出生的他,在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毕业不久后,选择回到澄海,与人合伙开办自己的画室。偶然间,听到自己的美术启蒙老师余利宏参与了彩菁景的制作并向他发出邀请后,他便欣然答应,并抽空制作了一匹斑马。
  “村里上一次举行彩菁景展览,我还没出生呢。”余远珩笑称,“余老师得知我回到澄海,是将近农历八月份的时候了。他们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开工,当时已经进行了一部分。在我参与制作之后,分配到的任务是制作斑马。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实行包干,自己独立完成,不过老师们也会给我不少建议。”
  在余利宏看来,让余远珩参与这次制作过程,无异于是一种传承。
  “我们五人都有年纪了,下次制作彩菁景也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了,就希望有一些年轻人来参与,至少知道彩菁景代表什么,传统上是怎么做的。”余利宏说,为此,他还专门用传统方法,向余远珩展示了如何制作一只“鸡”的过程。
  在余远珩看来,彩菁景的制作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雕塑有不少相似之处,只是材质上有所不同,略为适应便可上手。在将近一个月的制作时间内,余远珩每周都会抽出一两个较为空闲的下午或者晚上,回到村里,进行斑马的制作。
  “说起来,我挺佩服这些老师的热情与毅力,以及他们对家乡那份真正的热爱。”余远珩说,“像郑佳俊老师已经随着儿子居住在惠州,一收到村里的邀请,便立马赶回来参与制作。而且制作的地方是在鳌鱼舞传承基地的二楼,农历七八月份还是大夏天,虽然有风扇也有空调扇,但还是异常闷热,而且塑料泡沫碎屑沾上汗涔涔的皮肤,我自己都感觉很痒。老师们每天上午下午都在那里呆着干活,很不容易。”
  在余远珩看来,老师们对于装饰材料的使用和理解很是到位。“他们为斑马的表皮装饰制作给过不少建议,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把淮山皮削成长条晒干,淮山皮的褐色和白色两面正好分别作为斑马的条纹,加上有着绒毛,是再合适不过的方案了。可惜这次由于时间关系未能采用这一方案,有点可惜。”
  对于传统的制作手法,余远珩在看过余利宏展示之后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如果有机会加上时间允许的话,我还是倾向于用传统方式进行创作,因为那样更加自然纯粹;在装饰上,我也会放弃对底胚上色,而是采用花瓣等自然材料作为底色,再加上其他装饰,使得彩菁景‘自然’得更彻底。不过考虑到现实的展示,采用塑料泡沫是更优的选择。”余远珩说。
  首次接触彩菁景之后,他也对这种习俗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公共艺术,要面向公众,并且与公众互动,让他们参与其中。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够在此次彩菁景的展览台旁边设有一处对于这种习俗的简介,会让人,尤其是像我这一代没有接触过彩菁景的年轻人知道彩菁景的历史和寓意,会是一种更好的展示方式。”许端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