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乌兰牧骑 坐着勒勒车行走在草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麻斯塔拉草原,60岁的奥登其木格步履蹒跚,向乌兰牧骑艺术节主会场进发。在今年举办的第七届乌兰牧骑艺术节会场一角,16支乌兰牧骑正在驻场准备,奥登其木格双手合十向演出队致敬,眼角一丝泪光闪过。
  已不记清有多少次,为了满足群众观看演出的愿望,乌兰牧骑不论严寒酷暑到草原深处为牧民表演。
  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一封回信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在这支特殊的文艺工作队伍上。
  坐着勒勒车走向草原
  1957年6月的一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草原上,一支仅有12人、两辆勒勒车、几件乐器的小队伍向草原深处纵深。这支演出队伍,个个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舞无所不会,但乐器极其简陋,全部家当为2辆胶轮车、4套服装、5件乐器,因而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10多名队员携带十几个节目和演出道具,在草原上开始了巡回演出。队员们身兼数职,既是歌剧演员,又是舞蹈演员,既是报幕员,又是演奏员,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只要有一个牧民,队员们就能演出。
  就在第二年,仅有9名队员的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成立,这是内蒙古草原上组建最早的乌兰牧骑。这个名字在草原上迅速传播,深深扎根在广大农牧民心中。
  “把天空当成明亮的灯光,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哪里有牧民兄弟姐妹,乌兰牧骑就会来到你们身边……”这是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的唱词。正如歌曲所唱,60年来,乌兰牧骑始终扎根基层,为广大农牧民服务,初心不改。
  “那时下乡演出,服装、乐器、被子所有东西都和演员们在勒勒车上,大家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乌兰牧骑的职能就是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演员们除了演出,还会种地、挤奶、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奥登其木格说。
  在奥登其木格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乌兰牧骑,演员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精美的舞台,演出常常就在农舍和蒙古包中间的一块空地上,“舞台”上就一块幕布,既没有灯光,也没有音响,演员们点着煤油灯、汽灯、“火把灯”为农牧民演出。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看演出的人特别多。
  当时,由于乌兰牧骑非常适合农牧民,所以很快得到普及,到1963年,内蒙古已有30支队伍,且在1964进京汇报演出时获得极大成功,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进行巡演。从1979年开始,乌兰牧骑走出国门,先后在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演出,好评如潮。
  在60年演出实践中,从茫茫林海到大漠戈壁,从城市乡村到边防哨所,内蒙古乌兰牧骑先后创作了数万个文艺节目,《顶碗舞》、《筷子舞》、《鄂尔多斯婚礼》等上百个艺术精品广为流传,也培养出了一批艺术家。
  内蒙古文化厅厅长佟国清说,今年是乌兰牧骑建立60年,60年来,乌兰牧骑扎根草原、服务农牧民的宗旨始终没有变;“短小精悍、一专多能、小型多样、轻便灵活”的特色始终没有变;反映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目标始终没有变。乌兰牧骑已经从最初的一支9人队伍发展到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犹如怒放的鲜花点缀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
  “我们永远是为农牧民服务的”
  60年前,草原上没有电视,没有广播,乌兰牧骑的演出可谓是牧民的文化盛宴。而如今,当广播、电视、网络普及后,乌兰牧骑依然深受农牧民欢迎。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自成立以后累计行程110多万公里,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服务30多万场,各民族观众达2.12亿人次,创造了内蒙古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先后创作音乐、曲艺、木偶戏等作品两千多个,多次在全盟、全区乃至全国获奖,获奖作品多达六百多个,参加拍摄过电影《祖国啊,母亲!》、电视剧《马头琴的故事》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乌兰牧骑还作为文化艺术的友好使者,走出国门访问演出,把友谊的歌声传播到世界各地。
  2012年2月23日,代表我国赴美国巡演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回到故乡。在10天的时间里,15名演员在洛杉矶、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斯、旧金山等地奉献4场精彩演出,观众达2万人。他们把独特的蒙古族艺术文化带到了大洋彼岸,受到美国观众的欢迎。
  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的蒙古剧《驼乡新传》,2015年参加zhongguo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荣获“优秀剧目”奖;2016年赴蒙古国参加格根木扎第13届国际蒙古语戏剧节,荣获“评委会最高荣誉奖”、“促进蒙中两国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突出贡献奖”等多项大奖。
  建于1971年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牧骑,先后创作770多部作品,每年深入基层演出110多场次。该团为此次艺术节献上的纯民族晚会《驼峰上的乌拉特》,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乌拉特部落文化。
  被称为“歌海舞乡”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牧骑,面对新的考验和挑战未改初衷。队长斯仁说:“乌兰牧骑离不开草原和牧民,我们用歌舞服务农牧民外,还将提供更多服务内涵。”
  西乌旗与苏尼特左旗同一年建立乌兰牧骑,该乌兰牧骑常年活跃在农村牧区,下乡演出5600多场,行程10万多公里,观众达150万人次,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促进家乡各项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近60年历程中先后创作《青年牧马班》、《博克魂》等250余支舞蹈及600余首歌曲,获国家和自治区级奖励100多项。
  “我们永远是为农牧民服务的。”西乌旗乌兰牧骑队长阿荣高娃说,无论条件如何改变,乌兰牧骑人的心不能变,服务的方向不能变,服务的对象不能变。
  “当得知习总书记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的消息后,大家感到振奋和鼓舞。今年我们已经给基层农牧民送去百余场演出。”从业30余载的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牧骑副队长包秀兰激动地说,这封信给基层乌兰牧骑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激励着她们秉承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驰而不息地战斗在基层和一线,为丰富广大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而努力奋斗。李玉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