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影像留住民间瑰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经过两年的拍摄整理,20集系列专题纪录片《上海记忆·上海原生民民间艺术》正式拍竣并制作完毕。日前,该片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上海记忆·上海原生民民间艺术》旨在挽救和宣传上海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年前,基于这样的考虑,该片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上海民俗文化学会联合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申报拍摄并获立项批准。如今,它的成功完成为上海地区的民间艺术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影像资料。纪录片共5辑20集,每集长度为20分钟,第1辑包括《宝山吹塑版画》《金山农民画》等,第2辑有《上海古琴》《松江顾绣》《农家灶头画》等,第3辑有《马桥手狮》《莘庄钩花边》等,第4辑有《嘉定草编》《七宝皮影》等,第5辑有《浦东说书》《崇明扁担戏》等。它们分别记录了流传于上海民间的绘画、工艺、曲艺和实用艺术等20种上海原生民民间艺术的样式、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和创作特质,每一集还包含了民俗或民间艺术专家的专业点评。既反映了百多年来上海地区原生民曾经的生存方式和审美趣味,又记载了民间艺人鲜为人知的艺术成就,是一部大容量、高质量的艺术档案。

  “我们选取的二十个品种,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尚在上海地区流传,但迄今已经面临失传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曲艺及实用艺术等类别中。”《上海记忆·上海原生民民间艺术》的总导演、著名作家王晓玉表示。现任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的她对其中几种原生民民间艺术的生存情况颇为担心。她说:“比如农家灶头画,作为上海郊区传承几百年的灶头装饰画,如今日渐式微。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它渐渐失去了生存的载体。我们的纪录片中拍摄了个别农家斑驳灶墙上还留有的灶头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们也将逐渐消失。再比如松江顾绣、嘉定竹刻、上海古琴等,如果没有多方加以扶持也将难以为继。”她希望,能够通过《上海记忆》这套纪录片向全社会发出关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