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灾难“考验”文艺创作 俯身才有“千古绝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诗歌、报告文学、歌曲、戏剧等一大批文艺作品随之涌现,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亲赴灾区采风,舞蹈、交响乐、电影、电视等更多类型的艺术作品正在酝酿中……身处这场灾难引发的文化热潮中,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应该担负起怎样的社会责任?只有深入审慎地思考,文艺创作才能在理性的光芒下稳健展开,才能留下“千古绝唱”。 
  要俯下身去
  5月25日,编剧冯俐随文化部文艺小分队抵达四川抗震救灾前线。在体验了数日的一线生活之后,冯俐感慨:“对于创作人员来讲,再翔实的新闻资讯也代替不了身临实地体验。”同行的zhongguo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关峡认为在过去的历次重大事件中,优秀的文艺创作总是缺席,很大的原因在于创作人员对生活的体验不够深入,“没有血肉的作品很难打动人心,总是容易被人遗忘。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
  在这次地震中,喷涌而出的群众创作文学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给文艺工作者带来诸多启示。“很多网友可能从没意识到自己是诗人,也从来没想过要写出经典的作品,他们是在用真实的情感进行最自然的书写――这让文学回到了生命本身、生活本身、情感本身,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作家蒋巍认为一些网友创作的诗歌正是以其真诚、深情的内在力量打动了读者,“血管里流出的东西是最感人的――这应该对我们所有艺术家有所启发,只有俯下身去深入生活,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真正的艺术家是社会的镜子和温度计,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时代感情的记忆,”曾经创作出《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优秀影视作品的剧作家王兴东说,“艺术家深入生活、感悟生活的深度是与其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成正比的。”他指出,现在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多,观众对艺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客观上导致好的作品不再像过去一样容易引人注目,这就要求艺术家更好地深入生活,对生活中的人物、细节等等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和解剖,创造出有血有肉的作品,留下历史的印迹、民族的回忆,同时总结历史的教训,启迪未来的生活。
  然而,深入生活并不等于一窝蜂地“批量生产”。针对当前地震题材的创作热,演员成龙表示了自己的担忧:“现在有二三十家公司在拍,可以想象拍出来故事都差不多。”他指出,灾难面前,大多数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初衷是好的,但也不排除有一些人抱着急功近利心态,而这会对灾区群众造成更大的伤害。归根结底,艺术质量才是艺术创作的最终衡量标准。不少艺术工作者建议,对现有的创作力量进行整合,集中力量推出艺术精品。
  要升华感情
  蒋巍认为,诞生于灾难的文学艺术作品,其首要责任是面对灾难时发出呐喊,给人民以激励,为人民揩去泪水,在战斗的时刻给人民以力量。“但越在这个时候,就越不能降格以求,要从质量、艺术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好的作品一方面要激情喷发,一方面也要在沉淀后有所反思。” 
  “应时之作难免在艺术价值上有所欠缺,但不能排除其在激励人民、凝聚人心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只有经过时间思考和沉淀后创作的作品才会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举例说,“比如《唐山大地震》就是在地震发生多年后创作的,美国关于‘9·11’的电影也是在事发两年后拍摄的。时间的距离能够让创作者从人性、艺术规律上更加从容地研究和思考。”
  “特殊时期的诗歌创作不能过于雕琢,真实是第一位的,修辞则暂放一边。”诗人王家新指出,在公众的情感需要宣泄、精神需要安慰时,应时性的写作固然给公众带来了安慰,给诗人带来了启示,然而当抒情性成为诗歌的唯一标准时,一些真正有力量、有深度的作品却被遮蔽了。“大众需要眼泪,而眼泪也会淹没诗歌。所谓‘长歌当哭’,好的作品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向纵深发掘,需要痛定思痛后更加理性、冷静的创作。”
  沉淀和思考需要时间的成全。然而,对于持续而长久的关注来说,时间却是难以保障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流逝,艺术创作的注意力往往会发生转移,对灾难的关注会逐渐减弱――在关峡看来,这也是造成优秀作品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灾难总是容易被人淡忘,持续的关注总是缺失,”他说,“因此,既要在第一时间创作出表现灾情、民情,反映民心,催人奋进的作品,也要在思索、沉淀之后创作出将情感升华的作品。灾难面前,艺术创作必须远近结合。”
  要提高技巧
  在回顾非典时期的文艺创作时,zhongguo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左青说,曾有一个抗击非典题材的舞剧在全国舞剧展演中获奖,但奖项不高,“这说明文艺作品希望在反映现实的题材上有所作为,但质量还不行。”他指出,大灾大难后,文艺创作在倾注热情的同时,还要在技巧、形式上有所提升。
  “文学艺术关注的是人性,”王兴东说,“在重大事件中,人的内心世界总会有最强烈的冲突,呈现出最复杂的状态,折射出潜藏得最深的人性,这正是文学艺术应该呈现的东西。”艺术家们指出,某个具体事件不应作为一个项目被开发,好的作品应该突破表象,通过个案用更广阔的视角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价值。“既有对生命的同情,还应有批判性的追问;既要注重真实性,也要注意艺术手法”――王家新表达了对优秀创作的理解。
  经历非典、干旱、冰雪等灾害时,总是伴随着文艺创作激情的迸发,然而却鲜有叫人难忘的佳作。“优秀文艺作品的缺席,有创作者、创作水平、创作观念等等问题,”尹鸿认为,灾难往往被描述为单纯的救援活动,非常不利于对人性深度和复杂性的刻画。关于非典的影视文学作品很多,但普遍概念化,艺术创作缺乏广阔的表现空间,对人性的复杂也就无法进行深入的拷问,“文艺创作有其自身规律,不能急功近利,好作品要经过浪里淘沙方才出现。我们可以期盼、倡导,但必须尊重其内部的规律。”左青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