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百家讲坛》走入穷途末路? 制片人呼吁“松绑”(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天天新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不变 
  请大家给节目“松绑”
  对于种种批评,万卫坦言,希望观众给《百家讲坛》“松绑”,“就把它当成一档电视节目,我们也会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特色。”他曾提到《百家讲坛》将在“不变中求变”。那“不变”是什么,该“变”的又是什么。这或许是如今摆在《百家讲坛》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大众讲堂要通俗
  也有不少观众为《百家讲坛》叫屈。有观众认为,从开播至今,节目已积累了大量观众,“无人不知《百家讲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创立了一所“人民大学”。央视媒介分析总监袁方博士认为,《百家讲坛》是一个电视栏目,电视不像课堂,观众未必都经过良好的教育。因此,要把传统的学术文化,传授给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的百姓,也唯有将严谨的学术化作有趣的知识,以便于他们消化。就好比孩子不吃药,强灌不是好办法,哄其实才是最好的办法。况且大众对学术知识需要的层次只是了解,而并非研究。
  传统文化“讲”到底
  万卫认为《百家讲坛》坚持了自己已有的特色。对于题材陈旧,总局限于古代历史题材的观点,他第一个不同意,“zhongguo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即使我一直做下去,有生之年,我也做不完。”
  至于一些网友提出的《百家讲坛》的题材陈旧,应该多引进一些新的题材甚至自然科学等建议,万卫则用一个比方作为回应:“这涉及到我们是开百货大楼呢,还是办专卖店?显然,百家讲坛不能是杂货铺。”他认为,《百家讲坛》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 一旦交叉就四不像了。
  同时,万卫也对部分观众认为《百家讲坛》单纯的讲课形式单调作出了回应。他透露,节目组其实早就对“讲坛”互动性做过考虑,“现在观众可以在《百家讲坛》的网站上提出问题,该期讲授结束后,主讲人会给以答复。”但他认为,要让观众和学者在电视上充分地讨论学术观点目前恐怕做不到。“那要另外开设一个‘百家论坛’栏目,但着眼现实,办电视论坛的可能性很小。”
  【相关链接】
  “百家”不再畅销
  随着《百家讲坛》的一时辉煌,与其配套的系列丛书也在各大书店热销。如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记者在不少书店看到,除《马未都说收藏》系列还偶见“芳踪”外,于丹的“《论语》系列”、易中天的“《三国》系列”、王立群的“《史记》系列”等丛书已不再被置放于显要位置。
  对此,顾晓鸣也有总结:“《百家讲坛》把学术变成了畅销书,不讲究文化内涵。逐渐地,就会有批评这类书的著作面世,接着,又会有其他学者的书出现,写的是对同一学术的不同看法。原本只看《百家讲坛》的观众读到这些书后,判断力就提高了,对‘讲坛’内容的单薄也就产生不满了,‘讲坛’的神圣性被‘破坏’了,威望自然也就下降了。”
  本报记者 茅中元 实习生 徐雯怡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