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奥运缶"与鼓盆歌 保护非遗首先从了解开始(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资料图:“奥运缶”。中新社发引炜摄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伴随着千人击缶的方阵,以“击缶倒计时”揭开了序幕。热情欢快的“击缶而歌”向全世界展示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彰显了当今zhongguo的豪情自信。“击缶”这一古老形式得以气势磅礴地再现全球亿万观众面前,无疑在世人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但古代的击缶究竟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在湖北荆州有一种鼓盆歌,却与“击缶而歌”有些渊源。它称得上是荆楚文化的“活化石”,它可以远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与《周易》,那时候鼓盆歌以娱乐为主,古代亦称之为“鼓盆·击缶”。荆州市非遗保护专家、鼓盆歌的研究者谢志华曾这样描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精魂在荆楚文化的负重前行中辗转相传,楚人对生命的留恋在楚韵的奇葩上大放光彩。

    鼓盆歌流传至今已不再是原来简单的器物与形态的流传,而是千百年来人们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传承,是楚人特殊的生活方式、民族个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它蕴涵了人们对待生命的精神意义。可以说,鼓盆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件历史瑰宝、民间埋藏的一朵文化奇葩,不仅具有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承传学的研究价值,更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要面对数以万计的信息冲击,所谓的“快餐文化”正不断地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冲撞中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保护非遗,首先要从了解开始,怎样才能让更多的非遗文化逐渐为人知晓。

    在笔者看来,以荆州鼓盆歌为例,似可以借奥运击缶之势,在相似的艺术形态上,组织民间艺人把鼓盆歌欢娱的一面与地方节庆文化相结合,策划激昂的艺术形式来进行演绎;把已收集到的500多篇艺术化的鼓盆歌歌词、民间原生态的脚本内容,整理集辑出版发行,将荆州鼓盆歌的文学作品推向图书市场;在器物形态上,借鉴荆楚文化元素与地方旅游产品相结合,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把荆州非遗文化可持续地推介给中外游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