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我看辽宁儿童文学的崛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学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作者】赵郁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知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原《儿童文学选刊》主编周晓,在一文中称“八九十年代之交,辽宁异军崛起,出现了令人瞩目的老中青作家群体”。1996年,儿童文学泰斗陈伯吹,在为以我为主策划、主编的“棒槌鸟儿童文学丛书”序言中,称“辽宁儿童文学成绩斐然”、“在荜路蓝缕中奋进的辽宁儿童文学创作,重在扶植新人,并屡屡获奖;被称为‘东北小虎队’的青年作家群,在艰苦条件下的闯劲和韧劲的求索,确令人赞叹。”

    此丛书为当年平均32岁的青年作家常星儿、肖显志、董恒波、车培晶、老臣、薛涛的长、中、短篇及童话集共六部,沈阳出版社出版。1997年荣获了六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从此,这支被称为“虎虎有生气”的“东北小虎队”前浪带后浪,队伍逐年壮大,“求索”拼搏至今已有八人获得了zhongguo文学最高奖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他们是吴梦起的《老鼠看下棋》、胡景芳的《作家与少年犯》、车培昌的《神秘的猎人》、薛涛的《随蒲公英飞的女孩儿》、王立春的《骑扁马的扁人》、刘东的《轰然作响的记忆》、常星儿的《回望沙原》、李丽萍的《选一个去天国》,除前两名为老作家外,其他六位获奖时都在四十岁上下、三十岁左右,特别是在最近的第六和第七届颁奖中,辽宁均占有两个获奖名额,人数之多、年龄之轻列全国各省之先。

    改革开放之前,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没有专业儿童文学作家,也没有少年出版机构和儿童文学期刊,被载于zhongguo文学史上的“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中,有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如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萧军的《我的童年》、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但是,他们曾得到鲁迅先生称赞的著名作品都是成人文学。

    1985年,我被调回原工作单位辽宁省作家协会,任辽宁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兼管少儿文艺工作,借全国儿童文学教育研讨会拟在我省大连召开又无经费之机,我们申请于此时成立了省儿童文学学会。出席此会的有陈伯吹、蒲漫汀等前辈、专家,也有已崭露头角的王泉根、梅子涵等青年学子,经几天的研讨交流,如一阵强劲的春风使我们的门窗大开,看到了窗外花红柳绿的新世界,使我们增加了对儿童文学这一神圣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

    纵观改革开放之后的20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辽宁省儿童文学青年作家群体的创作成就的特征是: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他们脚踏故乡黑土地,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坚守原生态的本色叙写,使作品具有了厚重凝练的生活底蕴和民族文化品味,有强烈的感染力、可读性。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感。辽宁青年作家群多为中小学教师出身,他们直面现实,直面少年儿童生活。立足时代潮头,鲜活地反映当今特别是弱势群体少年儿童的心声。这也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推进社会zhuyi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三、坚持儿童本位,于共性多元中张扬个性的审美情操,形成多样、独特的写作风格。有的细腻抒情;有的具有先锋性、时尚性;有的试入大幻想领域;有的坚持幽默调侃的快乐色彩;有的以心理咨询见长等等……总之,他们以自己的风格给少年儿童以独特的审美品位。四、营造和谐气氛,发扬团队精神。和谐的基础是凝聚力,我们常常以“五四”之后上海的儿童文学方阵及“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团队精神为榜样,也常常想到,十八世纪法国文学、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群起,正是在一种凝聚、和谐气氛中发展繁荣而载入世界文学史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