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齐鲁小谷城沧桑六千年 "秦砖汉瓦"随处可见(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随便捡起一块残片,都有可能是“秦砖汉瓦”。
 
当你从义堂镇前城子村里的高台下走过,也许根本不会多看它一眼,几十户寻常农家生活在上面,台子四周的泥壁上已经长满了茂密的草木。殊不知,这个不起眼的大土堆,却承载了6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历经了大汶口、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时代。

    一城两半

    大城已远去 小城空寂寥

    刚听到“前城子村”的名字时,就在猜想这个地方是否和某个“城”有关系,在来到这个地方、了解了小谷城以后,这个想法得到了印证。

    “据传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做田庄,因为有了小谷城,后来改作了‘前城子村’。”前城子村dang支部书记孙宗民说。

    乍看到小谷城,外行人除了用“土台子”、“高台”形容,恐怕再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了:一座高高的土台子,四壁长满了草木,上面住着几十户人家。

    文物部门的资料中这样描述小谷城:故城遗址为平原地貌,分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 700米,总面积77万平方米。目前城墙多已夷为平地,仅西南角上有一段残存,东西长350米、宽13米、高 2.5米,当地称之为罗圈子。小城在大城东半部的中部,即今前城子村西南之高台遗址,目前高台残留面积:南北长 272米,东西宽170米,高约5米,台南北各留有通道一处,当地称高台为土城子。

    我们看到的这座土台子,便是小谷城的小城部分,大城便是土台子周边的平地。记者注意到,尽管前城子村比较富裕,高台周围却都是清一色的平房。孙宗民说,当地村民对这座居住过数十代祖先的高台有着一种敬畏之情,村民在建造房屋时,没有一户人家将房子建得高过高台。

    碎砖破瓦

    讲述6000多年的变迁

    绕小城一周,看到的多是高台边生长的茂密草木,站在高台下,抬头可见草木掩盖下的小城边缘,最高的地方差不多有五米。自下而上,泥土分出了不同的层次,显出不同的颜色。而在高台之下,散落着很多的残砖碎瓦。“这些碎瓦片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其实很多都是汉代的。”孙宗民捡起一块碎瓦片,指着上面的花纹说,文物专家以前来的时候说过,这种花纹就是汉代特有的。

    在小城的东南角,高台壁上嵌满了一片片的碎砖碎瓦,

    甚至还有一些蜗牛壳。正是这些残片,讲述着小城曾经的历史。

    早先文物部门对小谷城进行考察时,根据小谷城壁中的残片以及土层,初步确定了小谷城的历史:下部2-3米为大汶口、龙山文化层,包含有灰土、红烧土、陶片等;上部为商周秦汉文化层,包含有板瓦、鬲足等。从采集的大量石器、陶器中可以证明,该遗址早自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经过龙山、岳石、商周,直至汉代都有很多遗存。

    外围的大城,则初步确定是东周至汉代时期,阶级社会明显分化之后形成的。大城小城分化后,小城为上层社会居住,大城内则居住着普通百姓。

    据市文物考古队队长宋彦泉介绍,小谷城北临涑河,古人选择居住地时,一般会选择地势略高的地方,但是当时的小谷城小城还远达不到现在这个高度。一代代人不间断地居住于此,往往是后人将前人的房屋拆除后,在此基础上重建,经过几千年的堆积,逐渐将此处的地势堆高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