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贵州"民族考古"资源丰富 历史源远流长成果斐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11月29日结束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2009”上获悉,我省是zhongguo边疆民族考古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开展民族考古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成果斐然。

    论坛由zhongguo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贵州、海南、河南、深圳等地和zhongguo国家博物馆、zhongguo人民大学等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就各地的民族考古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和交流,对古代边疆考古发现与研究、民族考古学研究及理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调查与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探讨。与会代表参观了高坡洞葬和镇山布依生态博物馆。

    论坛认为,贵州民族成分之多,排列全国第三,是zhongguo边疆民族考古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目前全省境内发现史前洞穴遗址300余处,数量居全国前列。新时代时期至商州时期,我省境内古文化遗址存在着明显的小区域文化特色,反映了不同族系的活动情况。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被称为“南夷”之地,今贵州西部至云南东部一代系古夜郎国活动地,这一时期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当地发掘的可乐墓地、威宁中水银子坛墓地、普安铜鼓山等遗址,体现了异常丰厚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赫章可乐墓地出土的“套头葬”葬俗至今为国内仅存;鸡公山遗址发现数量众多的祭祀坑,在西南地区史前文化遗存中尚属首次,为zhongguo西南地区史前山地民族原始祭祀活动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这两处考古发现均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悉,贵州境内的考古遗存被视为民族考古学研讨的重要对象,特别是许多民族至今所保留的技术传统、生计方式、聚落格局、宗教信仰都对理解和阐释有关考古发现提供了有益参照。近年来,我省考古部门为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对黔南地区的水族古墓群进行全面调查和重点解剖,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成为引领贵州考古前进,与旧石器时代为核心的史前考古和以“夜郎文化”为核心的战国秦汉考古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