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古港山坡满目青花瓷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力证(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古港繁荣的力证

    zhongguo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刘坚是原五仙观(广州博物馆)文物管理中心主任,当这些形状各异的碎瓷片摆放在她面前时,她判断大部分是明、清至民国初期的青花瓷。

    据刘坚介绍,这些碎瓷片中,早期的有苏泥麻青,应来源于外国,而且有部分是官窑制品;后期则是矿物颜料,既有官窑的精制品,也有民窑制作供普通人家日常使用的石青,甚至有来自西域的回青。她指着一件颜色艳丽的碎片说,这件是明中叶至清代常见的青花,使用了浙料,是景德镇官窑常见品种,比较有档次,很可能是贡品。

    一个地方能见到跨越历史时期那么长,从贡品到百姓日常用品都有的瓷器确实不同寻常。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学专家考察后指出,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逐步发展成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据《黄埔港史》载,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有5107艘。商船贩运的多是三样贸易品:瓷器、丝绸、茶叶。著名的哥德堡号第三次从zhongguo返国时沉没,后人捞起的碎瓷器就达60吨。

    散落满山的碎片

    村中上了年纪的村民对这些碎瓷片并不感到惊奇。

    据村民介绍,以前碎瓷片更多,近年随着河涌淤塞、房屋更新,以往田头地边俯拾即是的碎瓷片减少了许多,但某些地方仍很丰富。记者在古港一处古埗山坡上证实了村民所言非虚,只见满目碎片,随便一翻,就能找到明、清到民国各阶段代表性瓷器,简直就是一座瓷器山。

    为什么这么多年碎瓷片没人注意呢?文史专家判断,碎瓷片虽多,但在专家眼内算不上文物,在常人眼中稀松平常,对于村人则又司空见惯。

    虽然这些碎片数量巨大,但由于年代久远,已极难找到一件稍为完整的器物。从收藏角度,这些碎瓷片没有什么大的收藏价值;但从知识普及、兴趣角度,却能体会到作为中华文化象征之一的青花瓷以及海上丝路的历史演变过程。旅游者至此寻访,也属趣事一桩。

    刘坚等表示,系统整理这些东西对发掘古港、海上丝绸之路及zhongguo贸易史的内涵有很重要的意义。

    昔日遗迹待发掘

    据了解,黄埔古港原称酱园码头,曾是个繁闹的集市,现在村民建房还不时挖出当时的木桩和桩基。附近还散落着大量的石碑和外国海员、商人的墓碑,并有多种文字的碑文。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余定邦教授解释:“这些墓碑的存在说明当时这个港口在‘一口通商’时代,很多外国商人曾在此经商,他们不是简单地一来就走,有些还比较长时间留在这里。”

    专家们考察后证实,黄埔直街是当年重要的贸易区,现在大体还能看出清代末期街道的特色,这里原来还有许多庙宇,都是与航海和海外贸易有关,附近现还散落着一些匾额碑记等等,这对认识古港历史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现在古港又面临大规模的改造,大量的古物正等待专家们整理发掘。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