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诗丛中的广州:文化地理也是文学家的地理(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文化地理广州从两宋时成为岭南文学中心
明代,占籍广东的文学家达453人,珠三角地区仍然是广东籍文学家的分布中心之所在。这个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是广州府的南、番、顺三县。

曾大兴研究发现,虽然唐时广东文学中心在粤北,并出现了张九龄这样开宗立派的大家,但是从两宋时期开始,珠三角取代粤北,成了广东文学人才的中心,而且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了近代。

明代,占籍广东的文学家达453人,珠三角地区仍然是广东籍文学家的分布中心之所在。这个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是广州府的南、番、顺三县。这三个在地理上毗邻的县份,一共出了215位文学家,占全省的51%,文学史上有名的“南园五先生”(南海孙贲、王佐,番禺赵介、李德、黄哲)和“岭南三大家”(南海梁佩兰、番禺屈大均、顺德陈恭尹)就出在这里。

清代是广东籍文学家出现最多的一个时代,仅从清朝开国至道光末年这二百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出了963人。珠三角地区仍然是文学家的分布中心。近代在这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实际上包括了晚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和中华民国这两个时间段,大约一百年的时间。近代广东籍的文学家共566人,珠三角地区仍保持宋元以来的中心地位,出现了像南海康有为、新会梁启超这样的领一代风骚的人物;粤东不仅较其它地区发展为快,而且还出现了像嘉应黄遵宪、蕉岭邱逢甲这样的在近代文学史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这1776位文学家的分布格局,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概而言之,表现为三个层级:

第一,文学家的分布中心经历了一个由北而南的转移。唐代以来,广东先后出现了两个文学家的中心,一个是唐五代时的粤北地区,一个是宋、元、明、清、近代的珠三角地区。粤北地区的优势地位自宋代开始丧失之后,再也没有恢复过来;珠三角地区自宋代开始成为文学家的中心之后,历经千年而保持不变。

第二,上述四个地区的郡、州、路、府之治所,成了文学家的亚中心。这类治所和本地区的其它县份相比,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具有zhengzhi、经济、交通、教育、文化传播诸方面的区位优势,具有丰富的文化积累,因而也就成了文学家的一个渊薮。

第三,就各个县份来讲,文学家族的优势又非常明显。这样的文学家族不下于80个,都是有文集问世或曾经有文集问世的。这些文学家族的成员,或为祖孙关系,或为父子(父女)关系,或为兄弟(姐妹)关系,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他们声应气求,薪火相传,组成了一道又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文化兴盛得益于经济发展与外来人才

北方“谪宦”和“流寓”,不仅为广东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包括观念型的文化和应用型的文化,还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变化,有其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而远离主流文化中心的广东文化之所以能在唐宋时期显露生机,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一是得益于自秦汉以来的由北而南、由西而东的经济开发,二是得益于北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三国以来北方“谪宦”和“流寓”的影响,三是得益于宋代以来的处于全国先进行列的官、私教育。

其他两点都好理解,比较特殊的就是北方“谪宦”和“流寓”对岭南文化土壤的影响。自三国吴时起,包括广东在内的岭南大部分地区,就成为朝廷流放得罪官员的地方。部分被谴谪的人,时间久了,他们或他们的后人,便成了当地的居民,例如唐代名臣刘崇望之子刘浚、太学博士倪曙、宰相李德裕之孙李衡、司农少卿周杰、娴于典章制度的杨洞潜、孔子四十一世孙孔昌弼等,均先后迁移岭南。

这些“谪宦”和“流寓”当中,有不少是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人。《广东通志》云:“唐诗之兴,始自杜审言与沈宋倡为律诗,而审言之孙甫称大家……至于咸通以后,其衰极矣。一代名家,始终寓迹,多在五岭三江间,他邦所无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