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书茶馆伤别离(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不是第一次过难关
其实这已经不是康龄轩经历的第一次难关了,两年前就因为付不起房租差点搬走,当时李芹自己撑不住了,把情况和老人说了,没想到老人们纷纷慷慨解囊,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挺了过去。回想这10年的艰苦过程,李芹说有好多次自己都想放弃,但老人们对这里的依恋一次次让她感动,“很多参加我们活动的老人并不是住在附近,有燕山的、大兴的、房山的,有外地的,还有日本人,不管多远他们每次都能准时来到康龄轩,他们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了。富老爷子已经76岁了,每周六来康龄轩唱歌,6年风雨无阻,他是这个小组里最年轻的一位老人,最高龄的是86岁。院门距离房间只有20多米,但每次这位老人被领进院门都要休息一会儿,但一开始唱歌脑袋里的歌词全出来了。”
同样为搬家这件事牵肠挂肚的还有评书家马岐。前几天书馆举办了三周年庆典演出,也算是一个告别演出,那天马岐把书桌从屋里搬到院子里,还请来了很多评书、鼓曲名家新秀,不大的院子挤进来100多人。因为还在和房东协商,昨天又刚好是周三,马岐“意外”的又有了一次演出的机会,得知消息的铁杆书座早早来到康龄轩,到7点评书开场的时候,屋子里和往常一样坐满了人。
其实康龄轩书馆很袖珍,40多平方米的屋子,满打满算也就盛得下三四十人听书,几张椅子围着一张桌子,很随意地摆放在屋子里,离马岐最近的观众也就半米远,真正的零距离。听书的观众基本都是80后、90后,身份各异,有电视台编导、动漫设计师、翻译,还有在校的研究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自幼喜欢曲艺。在这里听书散座每人30元,买月票的是100元8次,听书贵在坚持,常年坚持下来的也就20多位。
最后的评书依然传神
马岐今年70岁,出身于评书世家,他从小耳濡目染,酷爱上了评书艺术。小学时,他就经常给街坊小伙伴们说书,马岐考入北京市文化局办的曲艺学员班,随后又分配到北京曲艺团工作。“文革”期间,别人都不敢说书了,只有马岐还偷着在小范围内给好朋友们说“黑书”。马岐说自己的评书是地道的“京味儿”评书,最得意的就是“道活”。所谓道活,是由历代评书艺人世代相传不断加工而成的评书话本,一般都是口传心授,绝少见诸文字,马岐说的《隋唐》就是道活中的精品。
昨天马岐的状态丝毫没受到房租事情的影响,滔滔不绝地说了近两个小时。到康龄轩听评书的都是资深曲艺爱好者,很多人都已经修炼到听任何相声段子都没感觉的境界,唯独在康龄轩,每每却还是被马岐逗得前仰后合。马岐说书从不正襟危坐,跟聊天似的,还经常“不动书”。所谓不动书,就是口若悬河地说了整整一晚上,到结束时观众突然反应过来,故事情节竟然原地踏步,一点儿都没往前发展。别看没动书,可观众照样听得津津有味,就是这些“书外书”把观众的神给拢住了。
评书散场时夜色正浓,院门口的小路没路灯,在黑暗中可以清晰地听到后海边酒吧街上喧闹的人声和音乐声,走出小路往东看,一片灯红酒绿。回想在这个小院的一个下午和晚上反倒不那么真实了,不知道这个安静的所在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希望这个心灵家园别像那些后海的霓虹一样飘忽不定。(罗颖)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