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斗”山歌“叹”花笺 粤西阳江老人避暑有良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网阳江6月27日电 连日的高温酷暑,给城市老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由此衍生了五花八纹的避暑方式。在粤西阳江,日前出现了一种既健康文明、又裨益身心的避暑方式,从每天上午九时起,当地老人就自发聚集在街心的休闲场所或各大公园内,在绿荫下结组成队地斗山歌唱花笺,神清意闲,其乐融融。
  记者今天上午在阳江市区的中心广场看到,九时未到,已有几十为老人聚集在广场的树荫下,安置好自带的音响设备,三五成群地“斗”起了山歌,乡音缭绕,笑语欢声,此情此景,一如在喧嚣燥热的城市中注入了一股潺潺的清流。
  “太热了,呆在空调房不是办法,一是浪费电,而是易得空调病”。每天都坚持晨运的张伯对记者说,“我们几个老伙计从上周起就选好这个地方,在这里唱唱山歌、叹叹花笺,一是这里有树荫空气好,二是有许多山歌爱好者加入我们的行列,既能借阴避暑,又能斗歌娱情,一个字,就是爽。”
  据了解,从上周进入酷暑天气以来,市区大部分习惯晨运的老人都陆续加入了这种娱乐避暑的行列。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当地的山歌“唱将”或山歌爱好者,在老人群体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斗歌圈子”,通常是在晨运中约定斗歌的时间地点,是目前城市的老人群体中较为活跃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一些刚从岗位上退下来不久的老人群体,出于对本地山歌的喜爱,加上也需寻求健康的精神寄托,因而很自然地加盟其中,成为斗山歌的“唱将”或“陪练”。
  在斗歌现场,老人们投入的表情和地道的方言演绎,不但吸引了众多当地市民驻足观赏,而且还引来了一拨拨生活在乡下的老年山歌迷的加入和挑战,现场气氛热烈祥和,不时掀起一个个小高潮。
  无惧骄阳似火,避暑自有良方。阳江市文化主管部门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阳江山歌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老人群体历来就是本地山歌的中坚力量,除了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对山歌这一文化遗产作努力挽救外,承载着推广山歌普及面、加大山歌影响力之社会重任的,就是目前这些老人群体。
  这位文化部门官员称,目前“聚阴避暑斗山歌”的老人群体,在市区已有十多个,之前政府没有做过具体的引导,这些活动都是老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出于共同的爱好和身体的健康,老人群体在这方面的组织能力相当强,这种健康文明、有益身心的避暑方式,值得推广,希望今后能开辟更多这样的休闲场所,让更多老人乐起来。
  阳江山歌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节目“跳禾楼”。类似跳禾楼的还有妇女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闹洞房时的“打堂梅”,以及海边渔家的咸水歌“对叹”等。自一九八七年起,广东阳江每年都举办各种形式的山歌节和斗歌活动,成为当地一项富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活动。
  据了解,“阳江花笺”是用阳江话表现的一种小曲小调,是阳江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介乎戏剧的某些特质,用方言土语唱出喜庆哀乐,故民间也有“叹”花笺一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