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家大剧院不是为穷人服务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网络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国家大剧院近日发布了一道“用扩音就别进来”的演出禁令,算是为将来的艺术表演设定了一条高门槛。这条高门槛的设立虽然令zhongguo社会公众(尤其是收入不高的人群)可能有所不满,却有着其必然性。 
  作为zhongguo一枚新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国家大剧院艺委会主任吴祖强在大剧院外部景观亮相之日,宣布了第一道禁令:“用扩音就别进来,应该把住这个艺术门槛。”在声乐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刘维维认为,“这是应该的。用不用扩音可以是衡量艺术的一个标准,艺术就是艺术,娱乐就是娱乐,我们把它们混淆的时间太长了”。歌唱家刘斌认为,目前艺术中的技术成分已经衰减太多,演唱时音不准都能被音响师调正了,就差感情投入无法靠设备完成了。“如果没有扩音就不会有假唱,现在假的东西太多了,该有个标准限制了。”

  应该说,在假场充溢的时代,我们能从艺术表演者口中听到这些话,除了欣慰还有期待。长期以来,观众已在数年的“熏陶”中,习惯了优质扩音设备帮助下的演唱,对于艺术表演,例如歌剧,例如嗓音的本来面目,是可遇而不可求;现在,国家大剧院的禁令无疑为艺术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用真声演唱守住艺术。
  有人或许要说,用真声演唱守住了艺术,但守得住观众吗?
  关于这一点,似乎并没有成为国家大剧院的忧虑。因为国家大剧院原本就没有设定音乐普及的功能,它的演出内容的最初设计,应该就没有把流行音乐会之流考虑在内。
  早在1958年就已经开始酝酿的国家大剧院,周恩来曾为此发出特别指示,但一直是但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资金不足,只好搁置。文化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曾两次向中央要求兴建国家大剧院,均未得到答复。直到1997年江泽民时期,国家大剧院才在一片争议声中慢慢现形。zhongguo要用这一庞大建筑向世界证实,zhongguo人要有一座属于zhongguo人自己的艺术殿堂。
  让我们用排除法分析一下,当今zhongguo社会中究竟谁想圆国家大剧院的梦:农民,工人,中产阶级,还是金领群体?实际上,民众心理在国家大剧院禁令的反应上都必然是指责。正因为如此,混淆了国家大剧院概念的人们不骂娘才怪。
  实际上,从一开始,国家大剧院就不是为穷人服务的。在国际上,像“国家剧院”一类的场地,也都不会出现全民皆入的景象。让所有人能够消费得起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终究成为不了事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