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化体制改革“安徽现象”的奥秘何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安徽日报作者:李跃波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文化探路”演绎“安徽现象”——全省文化改革发展综述
安徽,素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走进凤阳小岗村,那18个鲜红的手印依然醒目。

在中部崛起大潮中,“改革创新”在安徽有了新的注脚——文化体制改革的“安徽现象”。

“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总体推进,走在了全国前列’,试点地区‘重点突破,完成了阶段任务’。安徽的文化体制是早改、快改、真改,改得好,改出了生机,改出了成效。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督查组评价道。


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文化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省份,不是首批试点地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没有区位、政策、资本等优势,近年来却在文化发展上捷报频传,全方位跻身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方阵,“安徽现象”的奥秘何在?

“推进转型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迫切需要。 ”“要像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一样改善文化发展环境。 ”

 ——“安徽现象”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

三月江淮,春意盎然。在全省上下阔步进军“十二五”的关键时刻,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召开。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是凝聚思想共识、强化精神动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转型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迫切需要,是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 ”省委书记张宝顺说。

“要像支持工业、农业一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像加大经济发展力度一样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像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一样改善文化发展环境。 ”省长王三运说。

“文化建设等不起,慢不得。 ”与会同志纷纷感慨:唯有更加自觉、主动地肩负起推动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才能抓住并用好“十二五”文化建设的黄金机遇期。

的确,安徽的文化强省建设已经走过不平凡的历程,正在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时间回溯到2003年,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安徽并不在其中。是等一等,看一看?还是自加压力,自求发展?安徽,选择了后者。

文化体制改革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场攻坚战。经过探索实践,一幅“dang政主导、‘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合力攻坚,各地以文兴市、竞相发展”的文化建设壮丽画卷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被列入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每年都被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改革和发展成效纳入各级dang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并细化了项目、量化了分值;《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等改革发展举措相继出台,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都被置于全省层面,认真对待、及时解决。省、市、县都成立了dang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贯通、责任明确、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

发改、财政、税收、劳动保障等部门主动跟进,上门服务,为文化体制改革“保驾护航”。

从2009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对省直演艺院团给予演出补贴,每场次7000元;2006年至2010年,为转制文化单位、新办文化企业减免税收超过10亿元。

合肥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芜湖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亳州把文化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各市纷纷拿出“真金白银”,采取真招实措,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发展。

思想认识到位、政策保障到位、推进力度到位,改革逐步由试点向全省推开,由局部突破向纵深推进。到2010年6月底,我省提前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实现了从“盆景”到“百花园”、从“试验田”到大面积“丰收田”的跨越。

“改革不仅要抢占先机,还要不断突破创新,不断深化推进,浅尝辄止和固步自封是改革最大的敌人。 ”

  ——“安徽现象”背后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如何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事业单位如何深化改革,增强文化服务能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资金“瓶颈”如何突破?……与试点地区同步推进,安徽文化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每走一步,都是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创新。近两年,在中宣部向全国推荐的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案例中,我省入选18例,居全国前列。

“改革不仅要抢占先机,还要不断突破创新,不断深化推进,浅尝辄止和固步自封是改革最大的敌人。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臧世凯说。

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改革中最难处理的是职工和企业切身利益问题。安徽的做法是——用足用活现有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确保改革成本支付到位、遗留问题解决到位、推进发展扶持到位。转企改制过程中,我省没有出现一例上访事件,没有一个骨干人才流失,没有发生一起国有资产流失。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我省在文化改革发展中大胆借鉴国有企业改革先进经验,股份制改造、并购重组、首发上市等资本运作“精彩纷呈”,“保税仓库”、“净资产收益率”等专业性强的经济术语和经济名词成为文化企业员工耳熟能详的话语。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南非米拉德集团合作,组建新安传媒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个dang报集团中外合作项目。安徽出版集团是全国第一家集团组建同时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企业;重组科大创新,成立“时代出版”,成为我国出版领域第一家真正的主业整体上市企业。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在全国首创“乡村便民店”,混业经营变“包袱”为“财富”;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皖新传媒”整体上市等工作,创造了国有文化企业产权规范转让、国有土地作价出资、跨行业收购出版社等诸多业内第一。作为全国第一家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三步并作一步走”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刚刚成立的“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没有先例可循。

将文化产业作为独立板块参加徽商大会赴香港招商,开启了内地文化产业境外招商的先河。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智引资,借力发展,安徽的文化招商别具一格。

组织银企对接会、“牵手”国家级金融机构、发行企业债券、参股商业银行、创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文化产权交易所和版权交易中心,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建立,资金“瓶颈”正得到有效解决。

“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的新局面。 ”

 ——“安徽现象”有力证明改革是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步步推进改革进程,一天天积聚文化力量,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健步向前,释放出无限活力。

“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全省文化发展呈现出事业产业两翼腾飞、主业辅业齐头并进、城市农村统筹联动的生动局面。 ”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

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年均增长3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省GDP的4%左右。文化产业“龙头”阵容形成,省属文化企业资产由五年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550个重大文化项目进入省“861项目库”,投资总额2345亿元;建成和在建文化园区(基地)52个,完成投资百亿元以上,入驻企业360多家,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网络、动漫、新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基地和马鞍山、淮南动漫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动漫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文化“走出去”方兴未艾,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7家文化企业、8个文化项目列入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目录,入选企业和项目数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

电影《第一书记》、电视剧《新安家族》、话剧《万世根本》、黄梅戏《雷雨》等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徽”字号精品力作在全国叫响;249部文艺作品荣获各类全国性大奖;zhongguo农民歌会、“江淮情”大型慰问演出成为全国知名、百姓喜爱的公共文化品牌。

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纳入省民生工程,加快推进;省博物馆新馆、合肥大剧院、黄山徽州文化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1600多家民间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基层……“文化惠民”让城乡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安徽文化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有力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的新局面。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同志评价说。

吹遍江淮大地的改革春风,为安徽文化发展唤来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一个崭新的文化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