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戒台寺千佛阁复建工程启动 将再现昔日宏伟风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化中国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始建于辽代咸雍年间的戒台寺千佛阁,内因供奉1680尊木雕佛像而闻名于世。由于年久失修,被定为危险建筑,于1965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拆除,进行落地保护,现仅存遗址。近日,为保护文物,北京京西风光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金3500万元启动了千佛阁复建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工程完工后,千佛阁将再现昔日宏伟风貌,戒台寺建筑将更加完整。
戒台寺坐西朝东,内部建筑布局分南北两条轴线。千佛阁位于南线大雄宝殿后面的台基之上。明嘉靖二十五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一年进行了一次大修。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千佛阁年久失修,加之其东北侧墙体基础下沉,使其梁架产生严重的歪闪,殿顶漏雨严重,故1965年决定落架大修。落架不久,由于种种原因,修建工作一直无法实施。
据了解,千佛阁复建工程分两期,一期基础工程2011年9月开工,2012年4月竣工,包括对现存遗址做进一步勘探,搞清柱位的结构、地质结构,实施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挡土墙加固设计和施工专项工程。二期地上主体建筑将于2012年5月开工,预计最早将于2015年8月底结束,同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在相关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制作完成千余尊木雕小佛像。届时,宽21米,进深24米,高30余米的千佛阁将复原,再现“千佛”。
据介绍,千佛阁为三重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其殿顶采用了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大五脊庑殿式”。阁楼内正中供有卢舍那铜质佛像,两侧的砖墙镶有琉璃壁饰。阁楼分上下两层,在每层左右两侧各有5个大佛龛,每个大佛龛内分为28个小佛龛,在小佛龛内又各分三个佛龛,每个佛龛内都供有一尊10厘米高的木雕小佛像,全阁共计有1680尊小佛像。老北京市民有九月九登高的习俗,在这里远可遥望京城,近可俯视永定河,山光水色,一览无遗,戒台寺的千佛阁曾是当时登高赏景的最佳去处之一。
在千佛阁两侧为南北两座行宫,即南宫院和北宫院。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来寺期间曾居住在南宫院。晚清时期,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恭亲王奕,从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到戒台寺留住长达十年之久。此间,奕出资改建了自己在寺内所住的北宫院,使之成为一座环境优雅、景色秀美的“寺中花园”,因院内广种牡丹花,所以人们俗称“牡丹院”。在千佛阁前,左右两侧分立着两座高大的石碑,左侧由民国初期大总统徐世昌撰文,右侧由清末恭亲王奕撰文。著名的“自在松”和“卧龙松”也生长在这里。
五百罗汉堂复建工程及千佛阁复建工程完工后,戒台寺将恢复传统的佛事活动,包括受戒仪式、四月初八佛诞日法会、每月初一、十五的诵经活动等,再现戒台寺作为佛教界最高学府的往日盛况。
戒台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0年),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原名“慧聚寺”。 辽代高僧法师均在此建戒坛,四方僧众多来受戒,故又名戒坛寺,寺内因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久负盛名。寺院坐西朝东,海拔300多米,占地面积4.4公顷,建筑面积8392平方米,距京城35公里,西靠极乐峰,南倚六国岭,北对石龙山,东眺北京城。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戒台寺是我国北方目前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
作为全市第一文物大区,门头沟仅统计在册的文物,就有574项。但这些文物,很多年久失修,迫切需要保护修缮。据了解,门头沟区投入2亿元,全面加强区内文物的保护修缮,不仅对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等36项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实施了修复工程,还拿出1340万元修缮区级文物。今后,该区计划投资8600多万元,把104项尚未修复的文物,全部修缮完毕。
附:
“寺中花园”牡丹院
牡丹院位于千佛阁北侧,坐北朝南,分内外两重院落,中间以垂花门相连。其建筑风格是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与江南园林艺术的巧妙结合,既有北方四合院的古朴又有南方园林的秀美。迎门是一座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花坛影壁。院内东、南两侧有房,前有回廊相连。西侧为靠山花坛。两院之间以木质垂花门相连。门额上挂有晚清恭亲王奕所题“慧聚堂”的匾额。院内花木遍地,绿树成荫,几块太湖石点缀其间。后院东、西、北三面的房屋皆有回廊相连,雕梁画栋,文采风流。院子四角,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坛各自成景。整个院落的布局采用了房屋建筑与园林造景、借景相结合的巧妙构思,举目皆景。正因景色怡人,美不胜收,由古至今,时有文人豪客,居住于此,修身养性,调养生息,古时的恭亲王奕、现代艺术家梅兰芳,俱是此间常客。牡丹院也由此闻名,每逢牡丹花期之时,牡丹院也成为了戒台寺最美的风景。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