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教科书上“文景之治”真相:并非皇帝圣明(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后人评价文景之治,大多归功于战乱平息后zhengzhi稳定、皇帝以身作则勤俭持家、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等因素。这些解释固然都有道理,但我们应该关注更为主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小麦的广泛种植。正是因为在文景时期,借助着和平年代的到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产量超过其他作物的小麦,才使得自耕农们秋收的时候能打下更多的粮食,于是可供上交的皇粮也就更多了。 


    只有读懂了中华大地上的粮食,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读懂zhongguo的古代历史。 


    有了粮食,人才有了赖以生存的条件,人得以生存了,才有了经济的发展,才有了税收。古代zhongguo最大的经济秘密是,税收大多来自农民,亿万个自耕农上交的钱粮支撑起了中央王朝。 


    用狗尾巴草填饱肚子 


    要读懂zhongguo历史,我们得从了解狗尾巴草开始。狗尾巴草和粮食能扯上什么关系?其实人类驯化的各种农作物,不论是麦类、粟类、稻类,还是其他粮食作物,大都属于禾本科,而禾本科植物中还包括了大量的野草。说句玩笑话,我们现在不是在吃饭,而是在吃草。 


    狗尾巴草是古代zhongguo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粟的祖本植物,zhongguo人驯化狗尾巴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万年前。粟,按照我们现在的通俗说法,就是谷子,我们早晨喝的香甜的小米粥就是用粟做的。反过来说,狗尾巴草是粟的野生种,也叫莠,在刚长出来的时候和粟的幼苗很难区分,所以我们的词典里有“良莠不分”的说法。 


    粟、黍和菽,是先秦时期zhongguo古代最重要的农作物,它们的现代说法分别是谷子、黄米和大豆。从读音上看,这三种作物名称很相近,为什么古人会如此称呼这些农作物,是件有趣而令人费解的事情。三种作物最重要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耐旱和耐贫瘠植物,而且生长期又比较短,非常适合zhongguo北方旱地种植。而且,先秦时期农业技术很原始,可谓是刀耕火种,所以这三种非常皮实的作物就率先从百草中脱颖而出,被古代zhongguo人筛选出来,作为当时的主要食物。 


    夏朝和商朝曾被人们称为“粟文化”的王朝,可见这种家养狗尾巴草的重要地位。不过,当时人口还比较少,人口密度很低,天底下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沼泽,人们可以获得的食物来源是相当多的。有人统计过取材先秦的诗歌集《诗经》,305篇诗歌中,有141篇492次提到动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许多动植物都是当时人们的食物。就拿《关雎》一文来说,就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句子。所谓“温饱思淫欲”,吃不饱肚子,怎么能有力气唱歌弹琴追美女呢? 


    这种田园诗般的时代注定要远逝,就像童年很美好,但终究要流逝一样。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人们必须开垦更多的荒地,专门种植那些产量比较大的作物,以满足大量人口的食物需求。 


    这其实就是有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观点,人口数量是以几何级数上升的,1、2、4、8、16……而从环境中获得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数量,是以算术级数上升的,1、2、3、4、5……人口总是增长得更快,这位英国经济学家悲观地认为,只有战争和疾病才能干掉多余的人口,解决人口和资源之间增长速度不一致的矛盾。 


    但是,如果打不赢别人,抢不到更多的地盘;又没有爆发瘟疫导致非战斗减员80%,人们总不能像北欧的旅鼠那样,在鼠口爆炸的压力下纷纷跳海自杀吧?尤其是土地变成了私人财产之后,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了。除非远遁山林,否则人们必须琢磨,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如何获得更多的粮食,装满自己的粮仓。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的上限其实掌握在农作物的手中,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决定着人口数量的多寡。而面对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粟这种产量很低的作物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小麦小麦我爱你 


    就在这时,小麦闪亮登场了,以其良好的口感和稳定的产量,席卷了zhongguo北方地区,各地农民纷纷成为小麦的狂热粉丝,扩大小麦的种植面积,减少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 


    然而,小麦却不是我国驯化的作物,它的故乡在遥远的西亚,那里也是人类最早的农业起源地。距今约1万年前,那里的人们在平地上种小麦和大麦,在山坡上放牧山羊和绵羊。那时候的人们获得一种新的农作物的喜悦之情,不亚于我们今天获得一部苹果新型掌上电脑的感觉。此后,小麦的种子迅速地从西亚向四周蔓延。 


    小麦到达zhongguo的时间不详,不过我国境内最早的小麦遗物,是在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里发现的,在古墓的一个草编的小篓中装着小麦作为随葬品,距今已经有3800年的历史。当地遗址中还发现了大型磨麦器。新疆的发现提醒我们,小麦很可能是从西亚经过新疆传入我国北方的。史书上也曾经记载,周穆王西巡,与西王母约会的时候,沿途部落纷纷向周穆王进献小麦,可见当时小麦已经是全亚洲人民的大众情人。 


    商、周时期,小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如粟,在宗庙祭祀的时候,以粟为尊贵之物,看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过,嘴巴最终还是决定了脑袋,即使在古代原始的耕作制度下,单位面积小麦产量估计也是粟产量的两倍以上,如果水肥得力,产量会更高。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