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当儿童片成了文件片 国内儿童题材创作作品告急(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儿童文学闹腾无风骨
与儿童影视作品市场占有率低、数量少相比,据zhongguo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作家张之路今年初介绍,当前我国童书市场巨大,在560多家出版社中有530多家出版童书,童书占整个图书码洋的1/4,而儿童文学在童书中又占40%的份额。但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谢倩霓表示:“现在,童书市场看似一片繁荣,但是太多的书都是为迎合市场而作,只是伪生活化、伪儿童化、一味搞笑闹腾的‘儿童读物’。”
“现在不少人表面上声称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实际商业味儿太浓,透着一股浮躁。”张之路说:“其实,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并不一定都是质量优秀的书,孩子们喜欢的书也不一定都是利于他们成长的书。虽然近些年儿童文学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火爆之余,我觉得儿童文学也有些‘失落’。”
不少专家对儿童文学跟风创作所形成品种单一的现象表示担忧,并指出zhongguo儿童文学的创作缺少风骨。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杨鹏认为,像“蜘蛛侠”、“超人”、“蝙蝠侠”、“米老鼠”等国外儿童文学的主人公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偶像化、系列化、时尚化等特征。“比如,‘超人’是1939年诞生的,现在的孩子看他依然觉得很时尚;‘米老鼠’的历史也很悠久,全世界都在为它创作,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人们总问,为什么zhongguo不能出现像《哈利·波特》这样优秀的作品?”张之路说,《哈利·波特》继承了19世纪以狄更斯为代表的英国优秀的文学传统,而我们的一些作家在创意阶段不是重视作品创作,而是使劲考虑如何衍生出“热卖”的玩具。“要知道,没有《西游记》,哪来孙悟空?”久而久之,无法形成儿童文学创作的风骨,只能“另辟蹊径”地靠迎合市场获得商业利益。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指出,当前消费文化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抹去了文学的传统光环。“消费文化时代所赋予的童年文化与这个时代本身一样有着两面性:它赋予童年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体与精神的ziyou,也使当代童年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中。”对此,张之路表示:“我们创作儿童读物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拥有‘三想’:理想、思想和幻想。我们要告诉儿童的是,生活不仅是幸福的,还是严峻的,要让他们了解苦难、迎接坎坷。另外,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还要顾及他人的存在。”
儿童文学的商业标准和艺术标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杆。不被庸俗阅读需求所左右,表现儿童读者心中对真善美境界的永恒向往,让当代乃至后代的儿童读者从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这样的作品,也许不会像畅销书那样短时间内引起全社会轰动,但它有超越时代的价值。这正是当代多数儿童作品所缺失的要素。(宋冰 郑寒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