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现代学林点将录》:有识有趣的中国学术史(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清朝舒位创造性地利用“点将录”这种形式对乾嘉两朝的诗人进行点评,从此为后人开启了另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后来如汪辟疆、钱仲联等人,都作有“点将录”文体的著作。近时王家葵先生将“点将”用于艺林,著有《近代印坛点将录》。胡文辉又把“点将录”引向现代学林,倾数年之力,作成一部《现代学林点将录》,这是一本有趣有识的zhongguo学术史。

  《现代学林点将录》 胡文辉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定价:68.00元

  学术史写作的果决与巧思

  在《南方都市报》我和胡文辉先生做了两年的纸上邻居,并且是一个版面上仅有的两户人家。那时候,他的《现代学林点将录》(下称《点将录》)每周连载,我的《思想光谱》专栏并肩而立,现在想起来,实在是与有荣焉。也因此,报上的专栏文章,我差不多篇篇都读过。可是,直到我手捧这本厚重的《点将录》,方才意识到,胡文辉做了一件多么重要的工作。

  初读《点将录》,可以视之为百年来zhongguo学人的小传。它轻松、有趣,还相当别致。然而深入下去就不难发现,在颇具娱乐气质的外表之下,它是一部难得的现代学术史佳作。在这本书中,胡文辉“以人为纲”,侧重文史之学,兼顾其余学科,对民国以来的一百多位知名学者逐一加以评点。不但扼要介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学问成就和研究方法,还对他们的学识高低以及学术影响做了精到的评价,从而在整体上很好地描摹出了zhongguo现代学术的流变与时代氛围。

  虽说写作的堂奥与甘苦,外人实难深察。不过在我看来,胡文辉在书中已经充分证明,优秀学者应具备的三种素质:广博的知识、通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般学者不具有的判断的果决。只需翻开《点将录》即可看到,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正文,附上的注释篇幅总是一倍有余。而注释的内容从学术著作到市井报章,庞杂且翔实。要检索搜罗这些史料当然不是容易之事,要从众多信息中得出独到的结论,更是作者的本事。

  现代学术史研究,在zhongguo虽称不上显学,倒也枝繁叶茂,欣欣一片。可是百年来的zhongguo,“现代学术”这个研究对象是否完全“成人”,是有疑问的。西方的学术体系建立得早,大致以18世纪启蒙时期为界,之后的学术研究就是在科学与理性的大原则下,分门别类地探求人类知识。自然科学不必说,人文学科也不例外。故而西方有古典学术与古典学术史之说,有哲学史、zhengzhi学史、社会学史、经济学史等个别的现代学术史,而很少见“美国现代学术”或“法国现代学术史”的笼统提法。

  与其他文明相比,zhongguo人对历史有一份特殊的热爱,甚至长期存在着把历史当宗教的倾向。这种偏爱是怎么形成的不得而知,却的确显露出重归纳轻演绎的思维特色。千百年来,这一思维逻辑呈现出自我强化的态势。若不是遭受外部的强力冲击,几乎看不到自我超越的迹象。即使到了今天,zhongguo人仍然企图建立一个以历史为主轴的学术体系(所谓“国学”),这在西方学者眼中,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返回来看zhongguo的现代学术研究,文史一路煌煌,其余学科寥寥,顾颉刚郭沫若取向者多,费孝通张五常效法者少,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且不说这种片面的学术繁荣掩盖了多少问题,事实是它的确连带地造成学术史研究成了跛足。这一情况,不仅出现在梁启超、钱穆等人的学术史著作里,也在现在的学术史作品中不断重复。所以我认为,胡文辉以点将录的形式写学术史既有判断的果决,又颇具做法的巧思———毕竟“梁山好汉”们的座次大家清楚,他们的结局如何我们心知肚明。至于厚重的一部书,为何反透出zhongguo现代学术的幼嫩单薄与尴尬惨淡,那不是《点将录》关注的话题。(□西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