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拜年送礼的历史变迁 攀比之风让"礼尚往来"变质(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从农业社会到如今的商品社会,zhongguo人的社交态度在变化,社交的方式也在变化,可能唯一不变的,就是礼尚往来的传统。然而实际上,这个传统本身也无时不在变化。从最早的一筐馒头就可以回娘家,到如今的大包小包、高档礼品、数码产品乃至购物卡……
春节送礼的变化,不仅仅折射着zhongguo社会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历过的道路,同样也表现出这个时代的阴阳两面。面对当下各种豪华、贵重的礼品,很多人在选择时,往往“只送贵的,不送对的”。如果“礼物”仅仅注重于“物”的价格,那么,礼尚往来也就变了味道。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攀比不是传统文化,也不是应该提倡的风气。礼物贵重,并不代表着情意更重。过年送礼,重在礼,轻于物。”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肯定有很多人在为过年送礼而发愁,究竟送什么样的礼品,才能既有面子,又能获得收礼人的喜欢和认可呢?
50年代
一筐馒头回娘家
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过年送礼仍旧以食物为主。年逾60岁的王女士为记者讲述了那个年代走亲戚的情景。她说:“那个时候,一到过年,女人们回娘家,挎一篮馒头就去了。送别的东西,一来没有,二来也不实用。很多时候,你带去的馒头就是招待你的食物,家里来客人了,热几个馒头就算是招待了。”
60年代
红宝书走遍天下
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大锅饭时代,食物不再是过年礼品中的一员。zhengzhi因素成为送礼的主要选择。家住朝阳的张先生说:“那个时候,送一本《毛泽东选集》就是最珍贵的礼物了。此外,《毛泽东语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等也都是送人的好东西。送的人很高兴,收的人更高兴。这些书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70年代
三件宝物才算铁
这是一个没有了年的时代,没有春联鞭炮,没有年货糕点,甚至连假期都取消了。农村里,人们大年初一还在上工,过“革命化的春节”,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春节礼品了。但是礼品本身仍旧存在,比如结婚,最常见的礼品是毛巾、瓷茶缸、红袖标之类的,这些东西上面都印着红星,还有“抓革命、促生产”等字样。
80年代
拎包点心走亲戚
开放以后,过年的传统重新恢复,送礼也再次成为人们交往中重要的一环。不过那个年代物资仍旧匮乏,人们遵循着以前的规则,以需要为主。张先生说:“那时候大部分人还是送食物为主,自家蒸的馒头、炸的果子,也就能出门了;稍好一点儿之后,流行送点心,红皮儿的点心,用麻纸一包,上面再加一张油面儿的红纸,印着福字,再用绳子捆起来,提在手里;再后来,有成盒的糕点,里面有桃酥、蛋糕之类的,这算是高档的了。此外,拎一斤白糖、一包茶叶,也都是很好的礼物。”
90年代
烟酒从来不分家
这个时代,食物已经不再是稀缺品,而且,随着人们的逐渐富裕,仅仅送食物也不再那么受欢迎了。礼品开始逐渐变得五花八门,有各种外贸服装以及从香港、广州进入内地的新鲜小东西,像一块电子表、吹风机等小家电之类的,都是很时尚的礼物。不过最主要的礼物还是烟酒,一瓶酒、一条烟,气派又显身份,收礼的人也喜欢,即便是自己不抽烟喝酒,转送他人也很合适。
00年代
送礼就送脑白金
进入新世纪,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继续上升,礼品自然也水涨船高,随同升值。一般的烟酒已经不足以出手了。各种保健品、家用电器进入礼品的行列,从脑白金到黄金搭档的广告,占领了一个时代的广播和电视。以它们为代表的各种保健品,包括保健器械因此成为送礼大潮中重要的一员。此外,一些奢侈品也成为春节礼物的一员,比如化妆品、高级饰品、黄金珠宝、有高档烟酒等。
10年代
数码不够再送卡
10年代,送礼是一个讲究“品位”的年代,那些赤裸裸地表现出“我很贵”的礼品,逐渐不再被人们喜欢,更多价值不菲却又别具一格的产品进入礼品市场,比如数码产品,手机、相机、DV、笔记本电脑等。此外,书画作品、瓷器、玉器等也成为新宠,虽然不必是古董,但也显出了送礼者的用心。出现于00年代的购物卡、代金卡也大放光芒,单位发福利、朋友送礼,不知道送什么好,干脆发卡,自己去买,既方便了收礼者,也不像直接送钱那么庸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