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洪峰对话余华 何谓先锋(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相关
“隐居”云南乡村的洪峰
作为一位作家,洪峰在一个文学走向边缘化的时代以一种超乎常人的行为方式表达着他对文学、农村、社会的理解。面对记者,多年游离在文学圈之外的洪峰坦言,“我现在是没娘的孩子”,一直想做“局外人”的他,这次又“莫名其妙地转到局内去了”。
洪峰居住的马武村位于距昆明273公里的会泽县金钟镇,离县城仅6公里,整个村近5600人,来自农业的收入很少,人均农业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但大部分村民都会做些小生意。
3月初的马武村层峦叠嶂,树木葱郁,天空湛蓝,房屋错落有致,点缀于山脚下。走进马武村,一座三层复合式“城堡”显得与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一层是厅,二层住人,三层养“狗”。“这座楼花了普通商品房3倍的成本,用的是民间可用最高标号的水泥,墙也比当地更厚。”作为东北人的洪峰因为忍受不了冬日夜晚乡村的寒风,按照自己和妻子蒋燕的意愿,请人专门设计和建造了这座“珞妮山庄”。
但村人极少进去过,问及原因,大多数人虽然没听到过狗叫,却连连会说“怕狗”。实际上,这是洪峰一直带在身边的“藏獒”。“这些藏獒和屋里安装的摄像头不是为了防贼,是为了防范我岳父岳母的。”谈到这里,穿着黑色老棉袄,看着袖口上妻子蒋燕绣的艳丽而细密的花纹摇摇头,显得颇为无奈。这个家庭的矛盾一直存在,尤其是因为洪峰这栋“颇为亮眼”的房子背后种种逃不开的利益,让洪峰深陷痛苦。“这就是所谓的亲情?淳朴?”
作为一位作家,洪峰在一个文学走向边缘化的时代以一种超乎常人的行为方式进入了公众视线。“我骄傲于小说家的身份。”洪峰说。
虽然隐居在乡村,但洪峰从未与外界隔绝,他写博客、看球赛、也和记者谈zhongguo农村城市化、韩寒与方舟子之战,虽然他表示从不主动去搜索公共话题。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不像余华那样热情洋溢、侃侃而谈,却会默默地在客厅烧着水,端着熬好的中药提醒余华不要让药凉了。或许正如他所说,“局内和局外,我常常是个被动式。”
对于他和他的作品,史铁生曾经这样评价:“洪峰主要不是想写小说,主要是在领悟死生,以便看清人的处境,以便弄清一个熟而又熟却万古不灭的问题:生之意义。”从洪峰的小说可以看出,虽然叙述形式丰富多样,但在作品的背后却总有一双审视人生的眼睛。
相对于洪峰的安静、少言,此次12年重相聚的余华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则显得大方、健谈得多,如果不是因为洪峰被打事件,余华可能很难出现在媒体的视线里。从《在细雨中呼喊》到《兄弟》,余华似乎成功从“先锋派”抽身而出,希望做一个zhongguo变化的描述者,却也意识到“文学无法改变社会”,“用文学诊断zhongguo社会和文化很困难”。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周豫
记者 蒲荔子
实习生 曾美芬 唐汝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