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孟京辉:人多了玩戏才能火(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孟京辉声称找到了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点。记者 郭延冰 摄
孟京辉这几年变化很大。变得温柔了,也变得可爱了。如果你问他是不是这样,他会歪着脖子托起下巴想一下,然后说“好像是”。与同在创作高峰期的中青年导演不同,孟京辉如今对自己的定位似乎并非只在于艺术创作本身,从最初亲历拉赞助排戏,到后来开剧场自己当老板,再到当前,由他担任艺术总监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飞速走到了第三届。一位艺术家如果不能纯粹于艺术本身,就会有许多的质疑之声,于是一些观众便认为孟京辉已经到了创作匮乏期,甚至有人直言他是在“吃老本”。这些质疑要在过去,孟京辉或许会愤怒地回击,不过现在的他却非常清醒。他告诉记者,外界的质疑只是片面的看法,而他从上学时就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戏剧一定需要很多人一起来玩才够热闹,所以他会很高调地去张罗各种与戏剧有关的事。
谈青戏节
要让小剧场形成爆炸期
新京报:北京青年戏剧节(以下简称青戏节)又开幕了。听说你这个艺术总监还身兼数职,不仅把关作品,还要拉赞助、做推广。
孟京辉:三年前我发起做青戏节的时候,就觉得北京是个很有创造力、资源丰沛的地方,创作空间和各种趋势都越来越好。尤其今年上升到国际领域,我非常高兴。在我看来,艺术总监在青戏节的工作,就是要推动所有的事。首先我要从政府部门和各种相关的基金会那里找钱;其次我要把握戏剧节的组织形式;第三在艺术上,寻求独特性和多元化的作品。青戏节是有公益性质的戏剧活动,我希望这里崇尚一种自由的,形式感突出的,实验性的和互动性的创作。所以我必须干乱七八糟好多事,甚至于戏剧节形象标识、宣传册也要管。
新京报:青戏节的白色斑马标志在今年变成了彩色,以后怎么办?
孟京辉:三十多出戏,我有朋友就抱怨看不过来,我说也许我拉个A套餐、B套餐之类的,这样就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了。记得三年前刚开始提出青戏节的概念时,还只是一个梦想,或者没奢望能有几十部戏,可是三年后真的做到了,我很自豪。我想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做下去,等到第四、第五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了。好多人也问我,你没事不好好做戏,搞什么戏剧节啊。可是我爱热闹,尤其在一个月中能让北京的小剧场舞台形成爆炸期,这多来劲儿。
新京报:听说你不喜欢偏商业的戏剧,或者有商业投入的戏剧纳入戏剧节。
孟京辉:是的。青戏节的资金大约一半来自政府,30%左右来自基金会。还有30%来自之后的票房。我们资助的是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特别商业的戏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不公平的运用。与国外各种戏剧节相比,我们的投入和规模相对还很初级。怎么能做的好,同时又能在当前的文化条件下做的恰当,这并不容易,得慢慢摸索。
谈创作
继承传统是败家子的说法
新京报:谈谈你去国外的一些感受吧,这两年老出去看戏,是去充电了吗?
孟京辉:这两年我确实比前几年出去得多。去纽约,去伦敦,去柏林,还去法国、意大利等等。这是瞎玩,去感受一下气氛。其实欧洲的戏剧节,我很早就开始参加了,比如比利时实验戏剧节,还有《等待戈多》去德国演出。我对欧洲的戏剧情有独钟。不过这几年我自己的戏没出国。第一怕麻烦,第二我认为外国人看不懂。最重要的是我没有一个国际语言来跟他们对话。在国际的大背景下说作品,到底是自说自话,还是这些东西确实值得在国际范畴里倾听,这个事情我搞不清楚。
不过今年我去法国阿维农戏剧节,却有了一个蠢蠢欲动的感觉。我发现如今可以不再穿长袍马褂,不用掏出老祖宗的玩意就能和这些老外交往了。因为他们和以前不一样了,平和了,可以用一个非陌生化的观点和非激进的态度来面对中国文化了。这让我感觉戏剧交流,此时此刻变得有空间了。
新京报:你为什么没想到做一个经典作品的中国式表达,这样外国人知道剧情,也可以交流吗?
孟京辉:我反对愚蠢的和那种不自由的创作思想,希望能创造一种新的形式感,一个新的表达。当然了,也有人说,孟京辉算什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不是外国人说的“中国的”。可是,中国的戏曲,中国的美对待传统,我认为必须要超越,继承传统是最败家子的说法。因为你流的血,你每天的成长氛围、生活环境、处事方法,得到的痛苦,得到的对信仰的迷恋,都是财富。怎么这些东西都不说,偏说家里压箱底的那点东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