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宗绪盛:搞收藏前提是真喜欢 仅投资不会有收获(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所谓民国“纸片子”,说的是能够反映民国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社会变迁的某个方面、某种现象的纸质藏品,包括书籍、报纸、信函、布告、文件、地图、证照等等。 


  二十多年前,无意中收购了一本介绍“国军”抗战事迹小册子。阅读之后,使我决然开始收集民国时期的“纸片子”,放弃了已经做了十年的明清古籍收藏。


  算起来,从1971年在北京绒线胡同新华书店的“内部书店”买了第一批“内部书籍”至今,已有40多年了。改革开放后,从北京的象来街地摊开始,到法华寺天坛北门、报国寺,再到白桥、华威北里、潘家园,以及后来的双龙旧货、亮马和北方市场,一路走来,从买内部书到古籍,再到民国文献书刊,完全是出自喜欢。


  现在,相当一部分收藏者,只是为了投资赚钱,甚至想一下捡个“大漏”,很快富起来。这种想法没什么不好,只是当今“藏海水深”,只要不淹着就行。我以为,无论搞什么收藏,前提是一定要真心喜欢。凡事只要你喜欢,你就会有热情,就会很执著,就会很持久。只要持久了,也就有了你不想要也躲不掉的收获。 


  如今搞收藏的人很多,更多的不是喜欢,而是为了谋利。这没有什么不对,也是理财的一种形式。如仅仅为了投资,买只是为了卖,有利就走,在收藏上一般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收获,有时还会吃亏上当。有人写了一本书,说在“全民收藏”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收藏家收的东西,百分之九十五是假的。虽不知这个数据是怎么统计得来的,但据我几十年收藏经历所见所闻,买了假东西的人不在少数,买的东西多数是假的也大有人在,因此而败家的也不是没有。个中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条是,离开了收藏的“本意”,一心为利而收,一心为利而藏。


  只想一心“捡漏”、一夜暴富式搞收藏,这事不是没有,也不一定就错,但就像买彩票中大奖似的,太难了,多数人没这个“福气”。而说到底,收藏跟开店做买卖、投资理财不同,首先还是因为喜欢,而且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走火入魔。说句北京话,就是一个“玩”,而且要会玩,玩得高兴,玩出个“名堂”,于自己这辈子没白活,于社会也有好处。因为无论你有多少好东西,它对你而言,给予你的是快乐;而你对它而言,只是一个“临时保管员”。你俩眼一闭,它跟你什么关系都没有了;你不在了,它还可以继续千百年地存在下去。喜欢,终有所得;持久,终有所获。


  ■要知假:想买真先识假


  说是要知真,实际就是要知假;知假才能知真。现在的收藏品市场,假货赝品到处都是。“捡漏”的故事人们听了不少,其实“打眼”的事情更多,只不过人们不爱说。现今文物造假已形成规模和产业,“新货”当中,尤以字画瓷器玉器为多。


  相对来说,民国“纸片子”假的还是比较少的。但近年来,由于利益的驱动,假的“纸片子”也日益增多,特别是有关“红色文献”、抗战方面有关zhongguogongchandang、国民dang的文书、布告、信札等等也层出不穷。造假手段多样——有的使用“老纸”,通过仿真的办法进行复制,所以现在民国以前,甚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的“老纸”在市场有着很好的行情;有的则把五六十年代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复制的民国书刊资料或展品,冒充民国的东西卖;有的则把书中的地图或插图拆出来单独卖,价钱远高于原书的价钱;有的把后印的报纸杂志合订本拆开分份当民国的卖;有的则把新洗翻拍的照片做旧当老的卖;更有高手利用老纸、原有单位或专用信笺、稿纸来仿造名人的书信、题词、手稿等等。


  利益的驱动,调动了作假者的最大聪明才智,让人防不胜防。我收了几十年“纸片子”,去年还花4000元买了冰心信札的假货。其实,这也怨不得别人,还是自己的“眼力”不行,且其中也掺杂着自己的“贪心”。搞收藏首先要知假,知道了假,一般也就知道了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