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孔子 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伟大导师(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孔子的人生感悟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人文主义的色彩,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生的成长历程时指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开始立下远大的志向,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学习。“志于学”,不是立志学习,而是为了所立之志学习,学习的目的性非常强,不是乱学一些技能性的东西,而是为了理想、围绕理想而学习,不像现在的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各种机构里去胡乱学些技能,今天学下棋,明天学弹琴,后天又去学外语、跆拳道等。完全没有任何目的,只是有钱、有时间,于是就无端浪费,同时也把孩子搞得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不为理想的学习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不会有长久的动力,也很难坚持下去。孔子为理想而学习,所以才有内在的动力,才能长久不变地坚持下去。而且越学越快乐,因为这样的学习,能够使人感受到朝向理想前进的快乐。怀抱理想,矢志不渝,这是真正的人文主义者最显著的标志,没有理想,就谈不上人文;理想不明确,人文品格就黯淡,理想动摇了,人文的情怀就会丧失掉,就不会再有对于这个生存世界的由衷关怀和眷顾。三十岁前后有了独立的尊严,这种独立的尊严是独立人格所带来的,独立的人格则是在长期学习、体会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独立的人格与尊严,给自己带来了令世人信赖的地位和影响,人也就因此而能挺然独立在这个世界上。到了四十岁时,就不会被世界上外在的表象所迷惑,不会因为社会的污浊而丧失自我。五十岁时,越来越知道人的生命的客观限制,不是你想做的事情都能有机会做成,懂得了生命本身内在的、客观的限制,也就知道收摄精力、凝聚精神,把时间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了。六十岁时就可以辨识别人话语中真正的蕴含,听其言而能知其所指的真正用意。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一切言行都能从容不迫,而且都能在不经意之间合乎道的原则,不再有偏差,更不会有背离道的情况了。
这是孔子用语言所表达的自己的人生历程,孔子在实际的人生中,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早年立志做一个君子,从而勤奋好学,学习古代的典籍,学习古代的礼法,学习生活,还像自然学习,向身边的人和事物学习。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因为有独立不倚的人格,有独立的见解和对生活独特的理解,从而受到了世人的普遍尊重。四十岁时,混乱的政局和人心风俗的日渐下滑,也不能使自己受到鼓动和刺激了。五十岁时,因为自己想要借助政治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并不顺畅,从而知道在鲁国这样下去会无端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于是就带着弟子们去周游列国,看看有没有机会和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因为见到了更多的各色各样的国君、政客和各类人等,辨识各种人的话语中背后隐藏的动机和目的的能力,也就培养和锻炼出来了。回到故乡的时候,已经快七十岁了,一切言行,都那么顺畅而又自然得中规中矩,不用再像从前那样,不需要经过主动的克制,就能自觉地合乎道的原则和要求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宽阔的文化视野、深邃的理性思考,已经使自己的人生到达了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修养功夫的顶峰,“已然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居高声自远,不必藉秋风”了。
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和对人生自我总结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孔子作为人文主义的精神导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品格。而这些人文主义的优秀品格特点,也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明确和充分的表达。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论语》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