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浮躁书市,理财阅读究竟谁是"大忽悠"(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我们老了花什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中,则出现了案例针对性不强的情况。例如,在第一章第5节中,作者提到利用房产投资来实现增值,以及朋友为了节约装修费用而去装修公司作“卧底”的例子,这些例子要么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市场情况,要么是过于极端而不适合普罗大众,因此也就失去了参考意义。而《理财就能买房》中引用的案例因为大多是抄袭而来,因此针对性就更不明确,甚至出现了不同案例前后矛盾的现象。例如,书的前半部分作者还能意识到对象是期待购房的人群,因此例举了一些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案例,但到了后半部分,恐怕是为了尽快拼凑完交差,作者竟然加塞进了年收入百万的案例,这种例子与书的读者受众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再比如,一本名为《新妈妈的第一本理财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的理财书,在第二章“为宝宝规划一个光明的教育未来”中,举了一个“在证券行业工作的堂叔”的案例。这位堂叔“每个月拿出1万元到银行进行零存整取,而且每个月拿出5000元进行基金定投,还拿出10万元用来在股票上潜伏。”很明显,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资产配置。而这本理财书显然是为指导新妈妈们,如何通过理财来充实宝宝的教育储备金。稍有常识的读者都会知道,这种理财目标要求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应当尽量稳健。作者在此提及如此高风险的案例,恐怕不仅不能唤醒新妈妈们的理财意识,恐怕还会让她们在自己不熟悉的理财方式前望而却步。
忽悠四:止于名词解释
许多理财读物在介绍理财工具和手段时也极为肤浅。它们的介绍往往停留在名词解释层面,即使有一些特性讲解也极为简单,看完以后只会让读者在选择时感到更加无所适从
最后,这些原创匮乏、内容粗糙的理财读物,在介绍理财工具和手段时也极为肤浅。它们的介绍往往停留在名词解释层面,即使有一些特性讲解也极为简单,看完以后只会让读者在选择时感到更加无所适从。
还是以《理财就能买房》为例,该书在第四章的开头列举了诸多理财产品,姑且不论作者的列举是否涵盖到了所有合适的理财工具,也不去追究作者在撰写的过程中有没有考虑书的读者群体(如前面提到的房产),只是看到作者对这些产品的介绍和分析,那真正是“惜墨如金”、“点到为止”。看完介绍,我想没有哪个读者能够轻易地分辨出有哪些产品适合自己,又有哪些产品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理财目标。与此相对的是《我们老了花什么?》一书,尽管如前面提到,书中的个别案例可能过于极端,但作者在书中对于具体理财工具的介绍和使用,却给予了详尽的阐述。第三章中的信用卡、第四章中的保险产品、第五章中的股票,想必作者对于这些理财品种都有过实操经历,因此作者在介绍它们的风险、好处乃至于使用技巧时,均能将理论和案例相互结合,深入浅出。这样细致入微的讲解,即使读者最后没有采用实施,但也一定会有所收获和启发。
更重要的是,由于理财工具常常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如果书商在编辑、注释的时候,知识储备不充分却又没有进行必要的补课,很容易会犯常识性的错误,这种错误带来的不专业性将极大地削弱理财书籍的效用。例如《拿工薪,三十几岁你也能赚到600万》(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的编辑在书末附了一个附录,列出了部分国内发行的指数基金产品,以供读者参考。殊不知,编辑疏于校对,只是随便将搜刮来的资料往书后一贴,自以为大功告成,却未去验证一下资料信息的准确性,于是我们便看到其中错误百出。像是表格中提及的“大陆被动式指数基金”这一名词,不知编辑是从何处抄来的。金融常识告诉我们,指数基金之所以被称为指数基金,就因为这类基金是以指数为投资标的,是一种被动投资的基金产品,难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主动式指数基金”?另外,附录的注释中提及的“证券会”又不知是何机构?国内证券行业的管理机构主要为“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管理基金发行和信息公开的则为证监会,在此却被编辑改成了“证券会”这个不知所谓的名字,让人不知所谓。如此不专业的编辑引进制作的理财读物,即使是号称“亚马逊排行第一”,却如何让人相信它能帮人实现“赚到600万”的目标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