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余华回应《第七天》争议:我看认真看冷静的批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等《第七天》冷下来,我会认真看读者的批评,那时冷静的批评会多起来。《兄弟》七年换了几个版本,现在买《兄弟》的人对当时的争议不了解,我现在开始关注他们的意见了。其实《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也有过很多争议,只是那时仅局限在文学界。 
  ——质疑声不断,余华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作出回应。
  @博士牌民工:也许,真的需要等到二十年后,才能读懂《第七天》里想要表达的怒吼。只是可惜,现在觉得只是社会热点的简单堆积。
  @里程:假如说把现实比作精子,把幻想比作卵子,余华的《第七天》是极少数存活的婴儿。一部作品对批评来说就像一栋建筑,外行人站在路边指手画脚说:东方zhuyi,古典zhuyi,有意义吗?你要真是内行,进入建筑内部你才知道才懂小说是什么。你要理解作品的奇思异想,你要听得到作家的心跳!我对批评真的很失望!
  @刘同:“对于内心有力的人而言,他人的闲言碎语只是无需打伞的稀疏雨点。”用一天时间看完《第七天》,前两页不像我以为的余华,于是忘记作者只看内容。中途几次停下来想打电话和朋友分享,一个死去灵魂用七天说完自己一辈子的故事。我们不能期望对方一定要给我们什么,我们可以找到自己要的是什么。
  @洛之秋:坦白讲,《第七天》失败的根源并不是余华在小说中容纳了太多社会新闻版的荒诞桥段,而纯粹是技术层面的——词语的失败,细节的失败,人物对白的失败,叙事风格的失败……如此糟糕的一本小说,如果是无名的小作者,绝无任何发表的可能,甚至可能立刻招来编辑恶du的讽刺。
  @周南焱:余华《第七天》与贾樟柯《天注定》,都是最近利用社会新闻素材创作的作品。采用新闻素材创作有很高的风险,很可能流于表面罗列。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也是缘于当时社会新闻素材、事件而创作的,但在大师笔下却写成了经典名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