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李文田后人千里寻根 挖掘泰华楼尘封历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半年前,位于荔湾区恩宁路多宝坊27号的清代探花李文田的书斋——泰华楼,因荔枝湾工程施工惨遭重创,所幸及时发现最后得以幸存,修缮方案也将于近日公布。但金陵台强拆事件的发生,再次触动了李氏后人的敏感神经,“作为李文田的后代,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泰华楼,不要让它重蹈金陵台的覆辙。”昨日,为了弘扬泰华楼的历史,李氏后人联同荔湾区政协相关人士远赴李文田家乡顺德均安,挖掘泰华楼身世之谜。 
  修缮方案近期公布
  今年一月份,受荔枝湾工程施工影响,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泰华楼部分结构发生沉降倾斜,墙体和地板出现多处裂痕。得知消息后,李文田的第五代后人——美籍华人李思远急忙从美国赶回来,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随后,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专人对泰华楼建筑本体进行监测,并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对房屋进行保护,避免了房屋进一步损坏。相关部门曾表示待工程完成后,将结合荔枝湾涌景观对泰华楼做全面修复。
  昨日,泰华楼主人李思远向记者透露,他从有关部门处获悉,泰华楼修缮方案将于近一两个星期内出炉。纷扰了大半年的泰华楼在各方努力下终于得以延存,这让李思远长吁了一口气。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金陵台强拆事件对他触动很大,“看到了这么有价值的老建筑被毁,觉得很可惜,当时马上想到自己的祖屋泰华楼,虽然遭到破坏,但想到它在大拆大建中还能残存下来,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目睹了文物被毁的过程,更加坚定了李思远保护泰华楼的决心。“其实很多恩宁路老街坊都不知道泰华楼的历史,包括我自己,虽然出生在泰华楼,并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年才去美国,但我也是到了1995年才知道自己的祖屋叫泰华楼,作为李氏后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好泰华楼。”
  李氏后人千里寻根
  究竟用什么方式才能完整地把泰华楼保存起来?李思远认为,只有让泰华楼的历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这栋百年老建筑的历史价值才会得以升华。但由于泰华楼保存下来的资料相当有限,昨日李氏后人联同荔湾区政协相关人士远赴李文田家乡顺德均安,希望挖掘到更多有关泰华楼以及其祖先李文田的资料。
  在顺德容桂,一行人找到了一位对李文田颇有研究的李先生。李先生向李氏后人展示了一封当年李文田亲笔书信原稿,道出了一段关于泰华楼鲜为人知的历史——
  李文田晚年乞归故里,当时清政府出资在现今荔湾区恩宁路一带为其修建探花第,正间为四柱大厅,总占地面积约为3800平方米,泰华楼作为书轩也包含在其中,号称藏书十万卷。随着时代变迁,探花第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唯独泰华楼得以留存。泰华楼内的藏书在经历了数次剧变后变得所剩无几,“第一次在日军侵略时期,有部分书籍在转运至香港赤柱时被日军炸毁,第二次在经历了1915年的水灾后被浸烂,而后来有部分书籍也被李氏后人带至北京,当年号称的十万藏书,如今已所剩无几,让人唏嘘。”
  此外,据相关人士透露,泰华楼的主人李文田是清代咸丰探花,由于李文田曾任清朝重臣,夫妻两人曾留下两幅长3.6米,宽1.14米的宫廷照。该画被当地村民们视为珍宝,为了保护画幅,上村村还立下了“公约”,画像由村委会代为保管,放在一个秘密的地方收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村民规定,画像平时一般不对外公开,一年由村委会成员集体查验一次。凡是碰到特殊原因需要对外打开这一画像,都得由村委会成员集体同意,并且要所有村委会成员集体在场。据研究人士称,该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经被盗,引起社会震惊。自此以后,该画像鲜有公开。而连日以来,为了一睹该画真迹,李氏后人和荔湾区政协相关人士走访顺德区博物馆以及上村村,但最终都难觅该画像踪影。
  同行的八和会馆荣誉主席崔颂明向记者透露,荔湾区政协目前正在编撰一本名为《荔湾区文史新考》的书籍,其中泰华楼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呈现其中,因此希望社会各界能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料,这样才能向市民还原一个更为鲜活的泰华楼。
  李文田简介
  李文田(1834-1895)字若龙,又字仲约,广东顺德均安上村人。1856年中举,1859年成进士,殿试获探花,年仅26岁,后官至礼部侍郎,入值南书房。其生前曾任江南、四川、浙江乡试主考及会试副总裁,提拔过不少英才。清末翰林、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是李文田的门生。晚年乞归故里后,在当时政府出资下修建探花第,其中泰华楼为书斋,距今已111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