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河南召陵故城石碑被小广告遮盖 曾为诸侯会盟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河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原会盟之召陵会盟”系列之一 
  引子
  中原,处九州之中,漯河,处中原之中。
  漯河市区东,有一个地方叫召陵。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的古城。白云苍狗,故城变迁,如今召陵故城已湮没在黄土之中。而它吸引我的,是两千多年前的那次诸侯会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统率齐、宋、鲁、陈、卫等八国诸侯与楚国在召陵陈兵相向,但这次“兵车之会”(指的是以武力相威胁的会盟)并没有发生战争,最终以会盟的形式宣告收场。召陵会盟,从此载入史册。
  2013年的秋季,我从郑州驱车沿高速公路南下,去寻访史书中的召陵故城,感触两千多年前的那次不流血的召陵会盟。
  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召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魏国最早在此处设召陵邑——当时召读zhao——召者,号召、召唤之意;陵者,大而隆起的土山;召陵,意为号召天下之高地。秦并六国,天下遂行郡县制,召陵为县,属陈郡。三国两晋时期,因为要避皇帝司马昭的讳,召陵改名邵(读shao)陵。南北朝时期,召陵改回原名,但沿袭了晋代的发音,读shao。
  北魏时期,召陵属颍川郡,仍是县级地域。不过到了隋唐时,召陵逐渐失去了“独立”的身份——到了隋朝,朝廷设立郾城县,将召陵划入其辖区。唐代又恢复了召陵县的设置,但在贞观元年,又将召陵划入郾城县,属豫州(后改为蔡州)。
  明、清至民国时期,召陵是一个乡级单位。1949年,政府设召陵区,后经多次调整规划,于1959年置召陵公社,1984年改称为召陵乡,1994年11月撤乡建召陵镇,2004年9月区划调整为召陵区。
  从一座城到一个县,从县到乡再到现在的区,召陵的级别反复升降,但它那份历史的厚重感没有消失。
  故城石碑被小广告遮盖
  出漯河市区,往东不过数公里的路程,便是召陵区。召陵区政府所在地召陵镇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名为召陵路。在召陵路的西端,有一条小路往北通向召陵村。
  历史上召陵故城的大致位置,就在今天的召陵村一带。在村头的小超市门口,我下车向坐在路边的几位老人打听召陵故城的具体位置。一位姓李的大爷笑着说:“老城早就没啥东西了,不过还真是个文物,还有牌子呢!”
  我忙问牌子在哪儿,几位老人指着身后不远处的一棵树:“就在那儿!”
  在一棵老树旁,一块一米多高的石碑立在那里,我走上前去,发现上面已经被各种小广告贴得满满的,如果不是有人指点,几乎发现不了这块石碑。
  我找来一块湿布,使劲地抹去上面贴得密密麻麻的小广告,石碑正面终于露出真面目——有六个字:召陵故城遗址。这是2006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混在杂草丛生之中,与垃圾做伴,真是让人不知道该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李大爷说,召陵故城在古代据说是个“大城市”,“我们这个村子,原来叫召陵寨,说是古城就在这一片,你看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是个沟,其实以前就是护城河,北面是城,南面就是城外。北面的地势比南面要高很多”。
  说罢,李大爷领着我,顺着一户人家门前的小路拐了个弯,果然有一条河沟,只是活水不再,剩下绿得发臭的脏水,沟的两侧长满了各种绿色藤蔓植物,沟里倾倒着各种生活垃圾。
  “现在垃圾很多,看不见了,原来周围的人盖房挖地基,往下挖,发现土层的颜色都不一样,请城里的专家来看过,说这是古代的什么城墙遗址。”李大爷说,村里有人还挖出过古墓冢,出土过不少文物。
  这一点可以从《郾城县记》中得到验证:据记载,召陵寨南门外路东有平台,高丈许,周围五十步。士人曰:“齐桓公点将台。”今废。出土文物有斧、锛、镞等石器;鬲、豆、壶等陶器片及春秋至秦时的砖瓦、白陶瓮、虎形镏金镇墓兽头等。1957年郾城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
  站在召陵故城的城墙下,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荣光,但透过那厚厚的土层,那泛黄的色泽如同发黄的古书,而千百年来风雨侵蚀而成的折皱,又使人想到老人脸上的皱纹。
  就是在这里,在两千多年前,发生了一件惊动当时zhongguo的大事,它就是召陵会盟。从此,召陵会盟这件被载入《左传》、《史记》的历史事件,使“召陵”这个地方声名大振。“召陵”和“召陵会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清代郾城进士陈金台撰写的《郾城县记》也对此大书特书。至今,召陵会盟依然是召陵村人炫耀历史悠久的重要资本。
  蹲在召陵村的村头,李大爷和几位老人眉飞色舞地与我聊起了齐桓公的故事,比如管仲和鲍叔牙的莫逆之交,比如齐桓公的不计私仇任用管仲,比如齐桓公的悲惨晚年。虽然这些老人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召陵会盟,说不出更多的东西,但我仍然静静地蹲在那里,听他们认真讲述这些我早已熟知的故事。
  这些我们熟知的故事,他们讲起来是那样投入,仿佛那是他们经历过的一样,或许,这就是老人眼中的历史。
  会盟主角
  为中原大国齐国
  当年的召陵故城,今天的一抔黄土。
  公元前656年,召陵会盟的主角是中原大国——齐国。
  齐国是老牌的诸侯国。其开国元勋是姜尚——就是《封神演义》中的姜太公。姜尚曾辅佐武王伐纣,功勋赫赫,被武王尊为尚父,被周成王委以“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的重任,封于齐国。其地位之尊崇仅次于鲁公(周公旦),不过周公旦不就鲁,而“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终西周之世,齐国虽有内乱,但仍为大国。齐国的地位、特权和实力,为齐国在春秋时期成为首霸奠定了基础。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而各地的诸侯拥有强大的军队,不仅对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周天子缺乏礼貌,而且趁机压榨、欺凌,甚至吞并小的诸侯国。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zhongguo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290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太史公司马迁就感叹说:“(这期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齐桓公姜小白自公元前685年即位后,在zhengzhi、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大起来。面对春秋乱世,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一方面尊重周天子宗法制度,另一方面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据《史记》记载,齐桓公曾声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见当时齐国之强。
  作为中原诸侯的一代霸主,齐桓公为了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的权威,多次举行会盟,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中原。据清《四库全书》统计,齐桓公有“衣裳之会”(所谓“衣裳之会”是相对于兵戎相见的“兵车之会”而言,指的是和平会盟)11次,“兵车之会”4次,计15次。其中召陵会盟,是齐桓公组织的声势浩大的一次会盟。这次会盟,使齐桓公声威大震,走向了春秋时期第一霸主的位置。记者 朱金中 文图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