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栖霞"柴龙"舞上明城墙 江苏省级非遗14年后"复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昨天下午4点多,栖霞“柴龙”在南京台城舞动起来。古老的明城墙上,美丽的玄武湖畔,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惊艳的画面。鲜为人知的是,近14年来,省级非遗项目栖霞“柴龙”舞已经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栖霞舞龙。  
  正巧今年又是中法建交50周年,南京与法国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是友好城市,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斯特拉斯堡市政府决定联合拍摄一部反映两地的文化纪录片,而昨天,栖霞“柴龙”被记录进了《龙的故事——阿尔萨斯圣诞与南京年》纪录片,龙的故事,串起了阿尔萨斯和南京。
  惊艳一幕
  元宵节前
  栖霞“柴龙”台城上舞起
  昨天下午4点多,在欢乐的锣鼓、唢呐声中,台城下的舞龙队伍向明城墙进发了。领头的是孩子们组成的舞龙队伍,他们摆出各类造型。紧随其后的便是栖霞“柴龙”舞龙队,和一般的龙不同,“柴龙”由龙头、七节龙身及龙尾构成,白色的身,红色的鳞片,龙头上伸出彩色的龙角,格外威武。最有意思的是,七节龙身架在一节节的长板凳上,竹篾扎成,外面是防风纸糊裱,舞龙者拿住板凳下的舞龙杆,便可以将“柴龙”舞得生龙活虎。但要知道,这龙身加板凳的重量,足有好几斤,可不是一般得重。
  傍晚时分,天色暗下来,“柴龙”队伍从城墙一路到达明城墙上的玄武湖水畔,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宁点亮柴龙龙头蜡烛,柴龙开始水边戏水,寓意新一年风调雨顺。
  而一旁的摄影机,正在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机缘巧合
  一位老人的突发奇想
  让柴龙“复活”
  阔别十多年后,栖霞柴龙又重回人们的视野,这多亏了南京诗人方政。年逾六旬的他告诉记者,过年前,自己突发奇想,想为一岁的孙子“插烛”祈福。“插烛是南京栖霞西湖村舞龙灯的一个环节,这个风俗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相传东晋时,江南一带遭遇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干旱,晋元帝亲自祭天求雨,东海龙太子不忍百姓受苦,擅自降雨,触犯天条,被斩成数段从天上抛下。”方政说,心怀感激的百姓把一段段的龙身用板凳接上,再连在一起,抬起来行走,期望龙太子能复活,于是就有了“柴龙”,又叫“板凳龙”。传到后来,就成了每年元宵节的舞柴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栖霞一带还有人舞,可是后来就渐渐消失了。
  方政说,为了弥补遗憾,让传统延续,他决定寻找扎龙的老艺人,最终找到了66岁的杨昌友,他是目前唯一会扎柴龙的人。杨昌友说,他记得最后一次舞柴龙还是1998年到2000年。“民间有说法,舞柴龙,一舞就要舞三年。”可惜,随着城市发展建设,老邻居分散了,也就渐渐没人扎没人舞了。
  一个心愿
  希望能收几个徒弟
  将手艺传承下去
  昨天,作为舞柴龙队伍的领头人,杨昌友又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让柴龙又一次在元宵节前舞动。
  而很多人不知道,从年前开始,老人就没停歇过,一直在忙着扎龙。会扎龙的只剩下杨昌友,同时还聚集了木匠、铁匠、剪纸艺人、书画家等各路高手,大家把制作地点选在了栖霞区的东阳村。
  杨昌友说,首先就是选材料,要选择质量好的竹篾,扎成龙的主干,此后糊裱、装饰,要经过五六道复杂的工序。和别的龙不同,龙身内还可以插上蜡烛,点燃。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年前,柴龙终于完成了,这让村民无比自豪,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赶来敬龙神,最热闹的是敬过龙神后的抢馒头、沾喜气。
  “久违的元宵节老味道又回来了。”杨昌友感慨万分。他说,现在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收几个徒弟,把自己的这门扎龙手艺传下去。“老东西不传下去,可惜了。”
  双城之约
  法国也在拍“龙的故事”
  4月下旬两地同时播出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申赋渔表示,他们把寻找扎龙艺人、制作过程、以及舞龙的过程都记录进了镜头。“这是南京最美的年。”
  申赋渔说,纪录片的法国部分也以圣诞为主题,寻找龙的故事。法国部分选取了阿尔萨斯著名的美丽小城图尔海姆至斯特拉斯堡一线作为拍摄点,传说中,著名的孚日山上有一条龙。强烈的阳光晒化了龙,流入到山脚下的葡萄园里,所以那里的葡萄特别好,最后酿成一种名为龙之血的红葡萄酒。“拍摄了法国人托马斯一家,他们家九代酿酒,酒窖里到处是龙的图标。”申赋渔说,只不过,法国的龙和zhongguo的不一样,是长着翅膀的,还会喷火呢。
  申赋渔告诉记者,纪录片的法国部分已经拍摄完成,南京部分2月中旬就将完成,《龙的故事——阿尔萨斯圣诞与南京年》计划4月初完成制作,4月下旬就会在中法两国的电视台同时播出。到时候,大家来感受一下中法两国的年味吧。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