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武汉手工制秤手艺难觅继承人 已传承超200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武汉新洲区70岁老人江玉珍和60岁弟弟江远斌祖祖辈辈五代人做了200多年手工秤。江家不为利益诱惑所动,不赚昧心钱,没做一杆缺斤少两的短秤,他们出产的秤被当地人称为“良心秤”。 
  作为江家做秤的第五代传人,江玉珍满头银发,面带笑容,看上去很慈祥。从挑木材、刨木、制粗胚,到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一杆秤在江玉珍手上要经过10多道工序、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
  江玉珍介绍说,江家做秤有一条原则:不做计量有偏差的“劣秤”,更不做缺斤少两的短秤。
  “祖上做秤曾用过‘江正兴’这个牌子,新zhongguo成立后没有沿用。‘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只有守规矩,才能家业兴旺。”
  1988年,弟弟江远斌开始和江玉珍一起开厂做秤。虽然国家普及了电子秤,但在偏远地区,一些流动商贩和当地人还是选择便于携带的杆秤。
  这些年,不断有商贩找到江玉珍,要她做短秤。所谓短秤,就是在秤的刀口上做手脚。刀口距离偏差2毫米,100斤的重量就相差七八斤。
  上世纪80年代,武汉新洲一位卖鱼商贩,揣着9个光洋“袁大头”找到江玉珍,希望江玉珍做短秤,“一斤吃1-2两。做好了,这些光洋归你。”按当时行情,一枚旧币“袁大头”能兑换10多元现金。对这笔可观收入,江玉珍没动心。
  1990年,镇上桥头一位收猪的商人找她做短秤被拒绝。这位商人恼羞成怒,骂江玉珍“板死了”“苕掉了”。
  江玉珍告诉记者:“老一辈传我手艺的时候就讲,千万不能昧良心。昧着良心,落不到好。做事光明磊落,心里才没鬼。”
  祖祖辈辈200多年的坚守,为江家赢得了信誉。卖方只要说句“这是江家的秤”,买的人一般都会对重量放心。在电子秤还没普及的年代,江玉珍家的手工秤成为武汉新洲、麻城、黄冈等地小商贩们的必备品。
  居民黄喜莲婆婆家收藏了一杆江家的秤,每次买了什么,她都要用这杆秤称一称。她说:“用了40多年了,没出过错。”
  做秤的手艺,本是传男不传女。江玉珍12岁那年,哥哥被下放,弟弟江远斌年龄太小,做秤的手艺便由刚刚小学毕业的她继承下来。一转眼,江玉珍已经白发苍苍。弟弟江远斌跟着姐姐做了20多年的秤,如今也已经60岁。
  两位老人的做秤手艺如今难觅继承人。尽管如此,江玉珍和江远斌还是教育后代,祖上是做秤的,做人就像做秤一样,要守规矩,不越线。(记者 廖君 冯国栋)
  图为江远斌在一杆秤制作完成后称重,确认准确度。新华社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