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阿来创作《瞻对》回归质朴 称不考虑书的商业价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3月30日下午,著名作家携新作《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做客深圳中心书城,并在签售会之前接受深圳媒体群访。阿来表示,《瞻对》是他关注现实的一部作品,是现实给了他启发和刺激。如果说《尘埃落定》有“炫技的成分”,《瞻对》则更质朴、更有力量。 
  讲述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
  《瞻对》书名实为地名,地处康巴。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用兵征讨这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该书以瞻对两百余年的历史为载体,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阿来这部最新作品去年8月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部分章节。4个月后,荣获2013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大奖。
  关于此书,阿来说,自己最初进入文学就是想写小说,但文学却把他带入到现实世界当中。今天的zhongguo有很多成绩,也有很多问题。“我们有一个很天真的想法,就是只要这个国家发展,所有的社会问题就会在发展过程中烟消雪化,迎刃而解,但其实并没有这样,反而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民族zhuyi的高涨。”于是,他带着问题一再追问,像一个学者一样走入田野,通过长期的社会调查和细致艰辛的案头工作,以一个土司部落两百年的地方史作为典型样本,去观察这些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又何以发生。
  不考虑书的商业价值
  谈及创作虚构与非虚构作品的不同感受,阿来说,其实对于作家来说,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通过材料做表达。只不过在创作《尘埃落定》时,在对真实的材料做组织时,他更注重文本的表达,想象力的融合。一个人刚刚写作时,会重视文本的外在形式,希望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写《尘埃落定》时他34岁,还有“炫技的成分”,经历了“炫技”的阶段之后,更愿意回归到深远、质朴、有力量的东西之中。
  《瞻对》写的是一个小地方的历史,但阿来想通过它提醒人们关注普遍的“文化冲突问题”。作为被上世纪80年代文化思潮启蒙的一代,书的商业价值并不是他考虑的问题。他说,尤其在商业市场发生变异的时候,就更不能追求作品与商业的契合。相信真正的作家,不管是zhongguo的,还是世界的,没有人愿意因为商业的成功,而牺牲对现实的关注和关怀。记者 李福莹/文 冯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