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男子10余年收集古建筑碎片 欲建可居住古建博物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5月27日,温江万春镇里,几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已初具规模。这可不是如今流行的仿古建筑,它的一砖一瓦都源自从各地收集的老建筑“碎片”。他们的主人,42岁的李晓春为此已耗费了十几年的精力和数百万的资金。这个痴迷zhongguo文化、尤其对古代建筑感兴趣的前商人,希望能够用最传统的工艺和原汁原味的材料,复建一批古代建筑,做成可以居住的古建“博物馆”,让更多人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破烂”被他当宝贝
  在阆中古城长大的李晓春从小就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建筑极有兴趣。后来他经营旅行社有了积蓄,便开始到全国四处收购古建部件。“我曾因陕西汉中有一扇明代的将军府大门,就千里迢迢跑到当地找农户购买。也为了一个小摆件,前后磨了别人半个月。”说起十几年的经历,李晓春感叹颇多。在仁寿县的一个山区,为了把一座老宅的8根精美石柱搬到成都,他不得不请人用挖掘机开出一条临时山路,再用吊车拆下石柱运到成都。一趟下来,几千上万块钱就花出去了,但8根柱子上有6根镌刻了对联,他如获至宝。在深山老林看到有破败得只剩骨架的房子,他干脆连破瓦整件买回来,修理清洗再刷油保存。
  2008年,李晓春在万春镇鱼凫村租了两栋房子存放这些宝贝,他也在这里一住就是6年。
  一窗一棂品出文化
  放着挣钱的旅行社生意不做,却守着破烂过日子,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他的举动。李晓春说,“我就是喜欢这些东西,所以就去做了。老祖先的东西,我希望自己有留下来的方式。”
  这些不会说话的建筑构件,李晓春在它们的纹饰雕刻中找到了对话的密码。他曾收了几栋客家人的房屋,有规整的庭院、祠堂,梁柱、撑工之上雕刻精美,“从它的布局就可以看出不仅仅只满足于遮风挡雨,而体现了典型的zhongguo古人耕读传家的社会生活形态。”从广元收回来的3个明代楠木撑工,侧看像耳朵轮廓、横放像一支如意,李晓春自有解读,“像耳朵是提醒我们要善于倾听,宁静才能致远。而如意造型,则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李晓春收到特别的宝贝,就会邀朋友共赏,“也许有的图案我的解读不对,但这个过程自得其乐。”
  希望凝固的艺术重焕生机
  在李晓春的眼里,古旧的木头自有一种生命的传达。“它们历经数百年,沉淀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大到建筑的形态规格,小到雕花小件,都能看出很多历史典故和人文精神。”渐渐,李晓春有了想法:为何不用这些老物件,造一座古建“博物馆”?2012年底,建在他所租院落后面的“博物馆”开始动工。
  “我用的材料,几乎全部是多年来收的老件,采用的工艺,也是最传统的。”李晓春甚至专程请来在峨眉山金顶修过寺庙的工人来修建。他自豪地说,“未来的一桌一椅一床都是老件,就连瓦片,也是从深山老林里运出来清洗后铺上去的。这些房子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各自的故事。”
  李晓春希望他收藏的数千件老东西,最终能够以完整的姿态呈现,重现zhongguo古建之美。他打算把这些陆续建成的房子做成可以居住的“博物馆”,让热爱传统文化者在此寻到文化之根。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