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120年陈家祠砖雕掉落无人修 屋顶掉沙漏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蒋隽 实习生 扬明钰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近一段时间到陈家祠的游客恐怕要忍受一点“残缺美”,120岁的陈家祠正在进行30年来最大规模的屋顶修缮!其主体的9个大厅将要轮流搭上脚手架、盖上几十米的塑料布维修屋顶。
  记者现场调查发现,陈家祠还被三大“顽疾”困扰:逢特大暴雨变“陈家池”、墙身地面“伤疤”多、1/3砖雕掉落无人修。
  明年陈家祠得翻修所有的灰塑,但管理方表示“压力山大”,因为恐怕“财神爷”不会批。记者调查发现,广州所有文保单位都面临维修金难通过财局审批的问题,例如北京路重点工程的大小马站庐江书院为省“医疗费”,修复“打折扣”,入门阁楼该恢复的8扇窗不修了,本应用水墨青砖的照壁改用砖头砌;沙面大街60号的广州国际俱乐部白蚁蛀蚀严重远超预期,要修好就得严重超支,“财神爷”又不许超支,矛盾不知如何解决。
  这一切都是因为文物维修没有国家标准。针对这些情况,文保专家建议,政府允许广东省文化遗产协会给“帮帮忙”,先出台广东的文物修缮价格标准,并建立传统材料的生产和收集基地,让文物修复有标准可依,有价格合理的材料可用。
  现状
  屋顶常年掉沙漏雨
  “80年代的大修并没有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使用的是水泥加沙土,没有使用传统的材料,导致一下雨屋顶就滑沙,屋顶也漏雨。”陈家祠文保工作人员石浩斌指着屋檐告诉记者。“近年来,掉沙漏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从五六年前,陈家祠就开始筹谋大修屋顶,但技术难题成障碍。
  别小看这小小屋顶,要尽可能贴近100前年使用的材料,还要维修效果好,难度可不小。“水泥的效果并不好,时间长了会有很微小的裂缝”,石浩斌说,幸亏广州灰塑的非遗传承人邵成村出主意,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设计方案,从2008年开始先用陈家祠厢房的屋顶做实验,用白灰纸筋糯米红糖等混合发酵后形成一种白色涂料,先涂在屋顶瓦件表面,修补裂缝,再涂上乌烟,“传统建筑中灰的作用很大,粘合效果很好而且不裂缝”。
  “纸筋就是拜神时用来做元宝纸的材料,乌烟就是锅底灰”。用这些看似平凡的材料挽救了陈家祠。他指着厢房屋顶给记者看,“五六年了,情况很好,没有再滑沙和漏水。才大规模推广在其他屋顶。”
  隐患
  陈家祠将评估广场舞噪音震动
  在谭有余的指引下,记者发现陈家祠的多面墙体和边边角角都出现了裂缝。正厅、聚贤堂、回廊……仔细观察都能在墙体上发现裂缝。如果仔细看陈家祠正门左侧的屋檐墙体,会发现呈弧形凸出,这也是陈家祠变形的证据之一。“这些裂缝、变形出现很久了,我们担心的是,随着周边地铁等城市建设,地面有没有沉降,裂缝和变形有没有扩大。”谭有余说。
  此外,陈家祠还担心广场舞噪音损伤建筑,有计划委托汤国华的团队对噪音震动是否有影响进行评估。“广场舞音箱声音很大,有一个频率,古建筑自身也有一个频率,如果两个频率接近,就会有共振损坏古建筑,如果两者频率远离,就没有影响。”汤国华透露,评估还未开始,结果还不知道。
  谭有余说,七八年前就申请专项经费设立监测点,但因经费申请没被批准,监测点不了了之。
  难题
  明年要大修担忧费用申报不批
  陈家祠最骄傲的是岭南特色的灰塑,由于褪色腐蚀陈家祠灰塑每隔五六年必须大修,明年就是大修之年,但谭有余很担心维修资金“恐怕财局不给批”,因为“古建筑维修要财政拨款,可是因为文物修缮没有国家标准,现在广州是参照现代新建筑的标准审批每一项费用,但很多项目都对应不上。财政审计又很严格,钱就很难批下来,即便批下来,常常也不够。”比如新建筑用水泥,但古建筑不能用水泥,必须用灰,而且是老师傅自己用灰、纸筋、糯米等混合的灰,这灰的价格就没有国家标准。
  陈家祠灰塑上一次大修是五六年前,“当时费用是90万元,聘请的是灰塑的非遗传人邵成村的团队。明年还是请邵成村的团队,但这几年材料人工都涨价,这次的报价是230万元,恐怕很难通过财局的审批。”
  原因
  文物维修缺统一标准
  “财政审批和文物维修的矛盾,广州每一个文物都有遇到。”岭南文保专家、广州大学教授汤国华告诉记者,文物维修没有标准的问题由来已久,犹如文物看病的“医保”资金很充裕,但“药价”、“手术费”的价格标准没确定,“医保”不拨钱,导致“医生”收不到“药费”、“手术费”不愿“出诊”,因此文物“看病”很难,“治疗方案”经常只好“打折扣”,不危及生命的“病变”就暂缓不治了,或者简单处理一下。
  “最近北方文物维修的国家标准出来了,但是南方的还没出,至少还要等两年。”汤国华说。
  财政预算仅实际费用一半
  汤国华介绍,财局的审查标准跟文物差很远,“人工,现在一个工人每天得两三百块,财局的标准才六七十;修复文物的材料大多都要订做,比如草筋灰现代建筑根本不用的;还有水泥砖,文物维修中的‘水泥砖’跟现代建筑里‘水泥砖’不是一码事,用于文物的要1000块/平方米,现代建筑的只要一两百,审计的人往往按一两百的算。财局预算和文物修复实际需要的经常差两三倍。”
  而且“财局对修复古建筑的资金审批,不能按市场现代新建筑来做。”汤国华强调,“财政规定修新建筑超支额度不能超10%,这就不适用于古建筑。”古建筑做预算时光靠专家眼睛看,判断并不准确,“通常得打开了才知道损坏严重到什么程度”,因此古建筑的修复平均超支额度会达到30%~50%,“财局就不批啊,就卡住了”。
  本来,文物的修缮原则是修旧如旧,尽量还原,但因为“药费”不够,老文物只能先按新建筑的“药方”治疗着,修缮“打折扣”节约简化甚至该做的不做是常事儿。
  建议
  协会出台行业标准
  对于南方还未出台的文物修缮标准,汤国华建议,首先“出台古建筑维修标准,不能按市场现代建筑来做。预算阶段,政府部门做报价、审计的人要有文物修缮的知识,不能不懂文物知识,因为文物跟现代建筑不同,不懂就容易漏项,明明设计方案上有的项目,报价清单上没有。懂文物,财局的审计才能改变思维方式,而不是喜欢大砍,砍得多就高兴,而是能理解每项费用的原因,判断合理价格。”
  其次,目前文广新局等政府部门工作量已经很大,没有精力管出台标准的情况下,汤国华希望“广东省文化遗产协会管这种事情,出台广东的文物修缮价格标准,让行政部门、财局认可,并建立传统材料的生产和收集基地。”让文物修复有标准可依,有价格合理的材料可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