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土家织锦精品“珍兽图”失传两百年后重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八月桂花满园香,妹妹织花正在忙;桂花虽然香得远,哪有我土花织得长……”  

  近日,失传200多年的土家织锦精品“珍兽图”重现天日。在龙山县苗儿滩,拥有“zhongguo土家织锦工艺大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诸多荣誉的刘代娥,在吊角楼上的织锦房里,唱了几曲“织女歌”后,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土家织锦的传奇。  

吉祥物用蚕丝织就  

  摆在眼前的这幅“珍兽图”,长1.5米、宽0.5米,天鹅、麒麟、梅花鹿等11种土家人心中的吉祥物均以蚕丝用手工编织而成,造型古朴,神采飞扬。  

  数月前,刘代娥从民间抢救性收集到一块存世200多年的老旧织锦,它色彩黯淡,难辨形状,材质几乎吹弹可破。“上面有60多个洞,最大一个窟窿有巴掌大!”透过斑驳织锦的经纬线,刘代娥隐约感到正接近祖辈们口传身授时提及的传说中的织锦珍品“珍兽图”!  

  全国800多万自称“毕兹卡”的土家族人,将本民族的织锦称作“西兰卡普”,其色彩、图饰、纹案等如同“文字”,抒写着族人对自然、生活、艺术、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西兰卡普”是“毕兹卡”的圣物,只有心地善良、心灵手巧的土家族姑娘才配得上从小学习织锦技艺。 

三姐妹享誉四省市边区 

  1955年,刘代娥出生在苗儿滩一个普通的土家族家庭里,洗车河绕村而过,靠渡船与外界相联,在乡村“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氛围中,织锦技艺世代传袭。12岁那年,刘代娥正式跟随祖母学习“西兰卡普”编织。与同龄的小姐妹们一样,刘代娥在接触织锦的那一刻,已将它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常年的勤学苦练,使她的织锦技艺进步很快。后来她又跟随大姐刘代玉学习,1978年高中毕业后在家从事专业织锦,此时的她已经在织锦女中脱颖而出,同时,她还教授三妹刘代英学习织锦技艺。“刘氏三姐妹”的名声也从那时起闻名土家人聚居的湘鄂渝黔边区。  

五十多天还原“珍兽图”  

  土家织锦织造工艺十分严谨,有纺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等10余道工序,全靠经验、构思和个人对“心中织锦”的情感来进行。织锦传统纹样多以动植物、自然现象、日常生活、民俗风情、历史、神话故事等为题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刘代娥踏遍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山寨,收集整理了目前广为流传的220种传统纹样,将各“流派”、“风格”、“技法”等精髓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织锦中。  

  刘代娥对织机构造、织锦原材料选择、工艺流程、图案纹饰等烂熟于心。土家织锦所用的是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全手工制作。织机上横的线是经线,竖的线是纬线,经线越多,技术难度越大。一般织锦有300多根经线,而刘代娥的织锦却要用近600根经线。她指着自己的“珍兽图”告诉我们:“‘通经断纬、断尾挖花’是基本手法,采用‘上下斜’反面织造。主要以棋格形状和散点形状相连,构成几何纹样。”  

  复原“珍兽图”,刘代娥煞费苦心。她严格按照传统方式,用蓼蓝叶泡水和石灰发酵沉淀后制成的“土靛”将丝线染成蓝色,在地上插稳3根竹竿,把16个缠有经线的竹筒固定排列在长板上,用“8字套”形式分组往复牵线……耗费50多天,还原了“珍兽图”的制作技法,并复制成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