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苍南民族民间民俗艺术节 民间绝活期待传承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温州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听芦笙乐调,看八仙戏,赏矾塑……24日开幕的苍南县第三届文化艺术节暨首届民族民间民俗艺术节,端出丰盛的艺术大餐,做足了民间民俗的味道。但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民间艺术也出现了后继乏人现象,这个盛会因此具有了期待地方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要义。

  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大荟萃

  昨天上午,苍南县城新城区,人潮涌动。

  从两人配合的蒲城“公婆跳”,到百人合作的云岩“太平龙”;从由流传数百年民间传说改编的金乡“黄龙”,到融合现代电光和电动装置的宜山“彩车平阁”……开幕式过后,最吸引人的是民俗活动大串演及踩街活动,1500多人参与了表演,男女老少中既有青少年学生,也有民间老艺人;既有普通家庭妇女,也有文艺干部;既有专业艺术家,也有民间表演群体。他们将苍南县23个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演绎得生动形象,像是在向后人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一旁,苍南县历史文化遗产图片巡回展现场也人头攒动。矾山炼矾旧址、碗窑古村落、金乡卫城等历史文物,米塑、矾塑、夹缬等手工技艺,渔鼓、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等民间表演,以及展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变化的摄影书画展,古今相融,动静结合,令人赏心悦目。

  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渴望传承

  昨天一早,77岁的郑江声从灵溪镇横浦村赶来观看民间艺术表演。“很多民间艺术都是年轻的时候看过,后来就没机会再看到了,也很少有年轻人接班,恐怕大家很快会忘掉了,这次艺术节的机会真的很难得。”郑江声目不转睛地盯着表演告诉我们,昨天,他起了个大早赶来,就为了能占个好位置,希望把所有的表演都欣赏完。

  “盔头要戴好!”随着话音看去,摇着蒲扇的两位老人正朝我们走来,这是蒲城乡每年正月“拔五更”的一出民俗活动“公婆跳”。一位是“公公”的扮演者,一位是“婆婆”的扮演者,一会儿跳,一会儿走,动作诙谐。随后的搭档徐作武向我们“诉苦”:“按照传统规矩,‘婆婆’是要戴头巾的,但因为多年没演,头巾都找不到了,只好找个盔头代替。”年近花甲的“公公”董希康接过话:“演‘婆婆’的张作春已经70多岁了。现在村里年轻人都不会表演,也不愿意学,我们很怕以后村里这个风俗继承不下去。”

  观众群中,老人占了多数。我们随机问了几位,他们都表示出对民间艺术后继乏人的担忧,为不少民间艺术濒临消亡而心疼,希望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好好地保护和传承。

  传统艺术要与市场接轨

  昨天,在“桥墩点色剪纸”的图片展区,围观的人特别多。原来,在展示各种剪纸作品的展区里,还有一位年轻的民间艺人温怀炎在表演“真功绝活”:只见他一手握刻刀,一手持镊子,在方寸纸面上沿着设计好的凤凰图刻着一条条轮廓,令人叹为观止。

  从交谈中,温怀炎透露,他今年30多岁,是小学时候从村里老人那学会点色剪纸的,但现在村里很少有人再“操刀”,他的这些作品都属于业余创作,主要“出国”高价卖到日本、韩国等地,成了致富门路之一,一个月基本有10来个“生意”。他为了让这个绝活继续传承下去,特地教会自己的侄女。

  温怀炎的想法,也引起了身边很多围观者的共鸣——民间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有必要与市场接轨。

  对此,苍南县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如,把剪纸技艺引进课堂,把碗窑印象搬到舞台,把夹缬印染推向市场等多种尝试,目的就是为了让民间艺术在保护中得到发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