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27年6件完整文物回归圆明园 专家呼吁原址保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国学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盘点 6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文物 观水法石屏风:这座石屏风最早被宣统皇帝的叔叔载涛存放在私家花园内,1977年运回并原址复位。这是圆明园第一件完整回归的流失文物。 

  谐奇趣北侧喷泉:上世纪20年代这座喷泉被搬到东城区翠花胡同某大院花园内,直到1987年才被整体移回圆明园原址复位。

  大水法石鱼:上世纪30年代中期被国民dang陆军中将杨杰搬到西单横二条其私宅院中,2006年11月回归圆明园,现存圆明园展览馆。

  谐奇趣石刻:上世纪70年代由西洋楼遗址搬到地安门西大街153号院,2006年7月部分石刻归还圆明园。

  圆明园石狮子:上世纪20年代从圆明园搬到西交民巷87号院,2009年这对石狮子及部分圆明园石刻归还圆明园。

  养雀笼石墩:上世纪70年代从西洋楼养雀笼西门遗址搬至田村山南路17号某部队,2013年部队将这4个石墩归还圆明园。供图/刘阳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 董鑫)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北大和中坤集团分别获悉,由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2013年购自挪威、本应在去年9月入藏北大的圆明园石柱将延期回国。本属圆明园的东西,收藏地却是北大。这一消息再次唤起人们对圆明园流失文物命运的关注。据北青报记者梳理,从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外开放至今,只有寥寥6件完整的石构件文物真正意义回到圆明园。
  圆明园流失文物难回圆明园
  这6件文物包括观水法石屏风、谐奇趣北侧喷泉、大水法石鱼,以及一对石狮、一些石刻和石墩。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谁收藏了圆明园》作者刘阳介绍,观水法石屏风是圆明园一百多年来第一件完整回归圆明园原址的流失文物,历史意义重大。
  不过,回归圆明园的文物在数量和文物价值上,均无法与近年来出现在海外拍卖会上的圆明园流失文物相提并论。历经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等多次洗劫,曾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流失文物难以计数。虽然在多方努力下,不少流失海外的圆明园珍品回归祖国,但入藏地却非圆明园。
  北大并非专门收藏文物的机构
  黄怒波此前接受采访时曾回答为何要将7根圆明园石柱入藏北大。他说,北大是他的母校,亦曾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将这七根石柱放在北大博物馆收藏,教育意义最大。
  北京大学相关人士也称之为有意义的好事。这批海外民间藏品能在北大得到专业性的维护,不仅将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也有利于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
  刘阳对此却提出异议。“北大并非专门收藏文物的机构。捐赠给何处是捐赠者个人意愿,应当尊重,但这种文物保护模式不值得提倡。”
  原址保护是文物回归的最终目的
  “7根流失海外的圆明园石柱回到圆明园原址更合适,对人民的爱国zhuyi教育感染力更大。”刘阳称,没有多少人参观北大是为了看圆明园石刻文物。他还说,放在北京大学里的已知圆明园文物,大部分都没有提示文物的原址。
  刘阳认为,原址保护是文物回归的最终目的,这些圆明园的文物不回到圆明园,只能是国际流散文物变成国内流散文物,依然流失在圆明园外。他表示,现在圆明园的展览馆已经具备收藏条件,如果流失文物能回到圆明园,可配合园中出土的佛像、瓷器、琉璃瓦等文物一同展示。
  追踪
  圆明园石柱延期回国 因海关手续繁杂
  去年2月,北京青年报以《zhongguo商人拟向挪威捐款千万换圆明园石柱回归》为题,报道7根流失挪威的圆明园石柱9月份入藏北京大学的消息。然而,北青报记者从北大获悉,圆明园石柱并未如期归来。石柱购买者黄怒波所在的中坤集团回应,因海关手续繁杂,7根圆明园石柱要延期回国,目前仍在挪威。
  据报道,2013年,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在挪威伯尔根城实用艺术博物馆(KODE博物馆)意外发现流落于此的7根圆明园石柱,后得知博物馆急缺捐款,主动提出捐款给该博物馆,同时要求归还7根石柱。馆方经慎重商议后同意此项合作,这笔1000万挪威克朗(约合990万人民币)的捐款将用于修缮馆内zhongguo艺术藏品展位。黄怒波与该博物馆于2013年12月签订协议,并宣称7根圆明园石柱2014年9月份回归后将入藏其母校北京大学,在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进行展出。
  北青报记者致电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希望参观圆明园石柱,但博物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却说,7根圆明园石柱一直未到北大,距离原本预计入藏的时间已经拖后了3个多月,但具体延误原因工作人员表示并不知晓。
  对此,中坤集团有关人士表示,去年8月份开始洽谈圆明园石柱回国事宜,钱也汇给了挪威,本想9月份石柱能够顺利回来,但由于海关手续繁杂,石柱又不止一两件,需要大量的审批手续,时间至少一年,因此这7根圆明园石柱仍在挪威,最快今年才能回国,之后入藏北京大学。“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会积极努力把东西运回来。”该人士称。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董鑫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