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四川理县藏羌文化进校园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网理县4月16日电 (罗蕤)67岁的民间艺人杨开富正神采奕奕、两腮鼓起,全情投入地吹奏着唢呐。同时,操场上歌声嘹亮,57岁的余耀文带领着同学边唱边跳喜庆锅庄。教室里,10名个头不一的男同学看得如痴如醉。16日,记者在四川理县通化九年一贯制学校里见到了上述景象。
  “以前小时候村里有结婚的,我就觉得唢呐好听,但没有机会学习,现在学校成立了唢呐队,我第一个就报名参加了。”唢呐队队员刘磊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唢呐,平时课间时间总是拿出木笛练习唢呐的指法,短短两堂课的学习,他已能吹奏出简单的曲调了。
  据了解,这样的情景目前在四川理县的校园里十分常见,他们是藏羌文化传承进校园的一个缩影。今年,在理县全力发掘藏羌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博巴森根、藏羌剪纸、云云鞋、唢呐队这些颇具藏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走进小学课堂。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理县有着深厚藏羌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理县教育局何平树局长表示,博巴森根、羊皮鼓舞、藏羌剪纸等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希望通过藏羌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
  据介绍,2015年初,理县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理县中小学校民族民俗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教育部门建立和健全“民俗文化传承”长效机制;集聚民间人才,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聘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理论讲座、开展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授课活动等,与师生交融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藏羌文化”的学习者、保护者和实践者。
  羌族有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希望能够在这些娃娃身上传承下去。”杨开富说表示,他从2012年开始就在教村里年轻人学习唢呐、羊皮鼓舞等传统文化,现在他希望能在学校里找到一些“好苗子”。
  据悉,今年理县将中小学民族民俗文化建设作为教育重点工程之一。与通化学校一样,全县各中小学都聘请了1至3名熟悉传统文化、精通民间技艺民间艺人长期指导学校民族民俗文化建设。(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