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在作品中寻找家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太原8月26日电 (李新锁)23日,山西作家刘慈欣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刘慈欣火了!他被誉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不过,他表现淡定,依然蜗居山西阳泉一隅,没打算去大都市。
  作为一名“60后”,如今已人届中年的刘慈欣说,他祖籍河南,出生在北京,后随父母迁居山西阳泉。大学毕业后,他按部就班地进入阳泉娘子关电厂,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偏僻角落做了20年工程师。
  不过,山河阻隔并未限制刘慈欣的影响力。十几年间,刘慈欣的作品和名字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成就了读者口中的“大刘”。
  26日,刘慈欣在几乎婉拒一切媒体当面采访后表示,曾经有评论家说在他的作品中读出“寻找家园”的意味。起初,他对这种评论不以为然。现在,刘慈欣认为这种解析“很深刻”。
  刘慈欣说,过去几十年间,他一直在辗转漂泊。即使在山西阳泉娶妻生女,生活了30年,他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过客,不知故乡在何处。
  刘慈欣坦言,他一直在科幻作品中寻找精神家园,但至今无解。
  8月23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举办的2015年“雨果奖”揭晓,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消息传来时,刘慈欣正在睡午觉。
  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采访,刘慈欣说,这是一种“虚火”。媒体聚焦下的zhongguo科幻市场绝非繁荣,事实正好相反。在总数超万人的zhongguo作协会员中,科幻作家不过二三十人。在大多数人心中,科幻是“小儿科”。
  2015年初,山西本土一份延续20年之久的科幻杂志——《新科幻》在奋力改革后悄然停刊,并未引起任何涟漪。
  刘慈欣认为,在现实社会中,科幻文学是小众的,主流社会认为从事科幻、爱好科幻者不成熟。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这是致命伤。
  刘慈欣建议科幻迷“平衡好现实生活和空灵世界的关系”。
  有鉴于此,刘慈欣在踏入职场时,选择将自己的爱好和思想深深埋藏。在公开场合,刘慈欣从不主动向他人谈及“太空”“外星人”“宇宙”等话题。
  即使在《三体》获得“雨果奖”后,刘慈欣的家人也未曾读过他的作品。刘慈欣说,科幻爱好者是一群审美、阅读取向特殊的人。
  近年来,在美国科幻电影的影响之下,zhongguo读者正在改变“科幻是儿童文学”的思维定势。
  刘慈欣表示,未来会拿出一部分精力参与科幻电影、游戏的制作,但主业仍是写作长篇科幻小说。
  时至今日,刘慈欣没有开通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从不刻意追求和各种圈子的交集。刘慈欣说,一个作家真实的状态不是“耐得住寂寞”,而是要“享受寂寞”。对于热闹、喧嚣的生活,刘慈欣保持着天然的远离。(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