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业内探讨文本与诵读关系 严格遵循还是可二度创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网聊城12月21日电(唐云云) 昨日,中华诵读高峰论坛在山东聊城举行。业内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把握文本内容与诵读技巧的关系这一命题,进行了讨论。诵读必须严格遵循文本还是可以二度创作?各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蒋介石侄孙、著名话剧演员蒋孝良认为,并非每篇文本都适合诵读。北岛的一些作品就不适合当作诵读范本;海子有些诗歌拗口、用词晦涩,同样不太适合。适合诵读的文本应该是容易入耳的,例如唐诗宋词,韵律感和画面感都很强。“诵读,对表演者的自我修养要求很高, 是他们教养、阅历的直接展现。”他强调。
  他还提出,有些文本,由于作者创作时有局限,诵读者是可以给予适当修改的。他以舒婷诗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进行了说明。“‘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句,其实应该读作‘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更为恰当”。
  陕西师范大学播音主持系主任朱晓彧表示,被文本界所诟病的播音腔、格式化诵读,从来也不是诵读界认为正确的创作形式。她说道:“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会训练学生诵读的技巧、方法,但更要教他们理解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和新的表达。文本创作完,写作者的任务就完成了。之后的诵读,诵读者可以有新的解读和认识,有崭新的二次创作,这些不应该被限制。文本和诵读出的不可能一样,否则会失去意义。”
  她还介绍道:“诵读也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诵读与养生的关系,日本已经有在研究。”
  河南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术带头人强海峰则从概念上对“诵”和“读”进行了严格的区别。“‘读’是读出声音来,而‘诵’是看着文字念出声。某古籍曾记载了朱熹对诵读的解释和要求,概括起来有三条,‘字字清晰’、‘完全依据文本’和‘多次反复’。诵读自古就是一种学习方式,基础是尊重文本,应该给予文本严格遵循、高度尊重。”
  zhongguo作家协会会员陈一夫既是写作者也是诵读者。他讲道:“写作者创作文本的时候其实很难想到为朗诵者服务。当代诗歌讲究创新,求新求奇,甚至把韵脚删去,不去想朗诵,这是大环境和主流气氛。”
  展望未来,陈一夫称,诗歌的韵脚还是要有的。“未来创作和诵读应该趋于同一,两者相辅相成。”
  “为你读诗”客户端总编辑项建新总结道:“诗歌最初产生于劳动号子。这说明,从诞生之初,诗歌与声音就是不可分离的。应该让声音 回归诗歌,让诗歌拥抱声音。诵读走向市场,走产业化道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