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别把文化消费当福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化传播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如果对看戏的消费群做个统计,只怕开支为“零”的公务员家庭还不少,因为有人“请看”,有人送票,即使是有明星出场的商业性演出,通过各种渠道弄几张票也不是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看戏看电影基本不用出钱。如果承办单位送票没附请柬,去不去、给不给面子还说不定哩。

  普通市民也看惯了不出钱的“福利戏”。哪个文化单位组织了演出,哪个剧团出了一台好戏,“热心”观众第一选择就是打电话、托关系要赠票,很少想到自己掏钱买票去看。张嘴要别的东西人们多少还有些顾忌,“客气”一番,而要戏票却往往是脱口而出,似乎天经地义。

  “看戏受教育还要出钱么?”不少人脑子就是转不过弯。由于长期受文化福利zhuyi观念的影响,他们只认同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其商品属性却不认同。洗个桑拿、做个美容、泡个脚花几十元、几百元很自然,但如果让他出几十块、几百块钱买张票看戏,那他心里实在是舍不得。

  不管人们是否认同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它都和物质产品一样,需要大量的投入,作家编剧、导演导戏、演员排练演出都得拿钱。尽管政府具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但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政府也不可能大包大揽。再说,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允许搞文化福利zhuyi,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只能投向农村及基层社区的公益性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把所有的剧团都养起来,让市民免费在剧场看戏。

  文化消费的福利zhuyi倾向给文化产品的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即使是蜚声中外的中直剧团,也没有一个不为营销而发愁,至于省以下的剧团,特别是市州一级、县一级的剧团就更不消说了,好多地方剧团因为生路问题难以为继。因为文艺剧团待遇太低,导致艺术人才不愿到剧团去,甚至造成剧团原有人才的流失。在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专业剧团人才匮乏,而财力雄厚的企事业单位养的业余剧团却人才济济,超过了专业剧团的阵容。

  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普遍高于10%。2004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不到39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我们是重视文化教育的国家,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产业会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意大利、韩国等?是我们缺乏文化资源吗?不是。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哪个国家能比?是我们缺乏文化需求吗?也不是。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逐步递增,恩格尔系数也将不断下降。总体上讲,我们已经进入从“小康”迈向“富裕”的阶段,这正是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而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000亿元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

  我们的差距在于文化市场没有培植起来!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要有需求推动,都要培植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这样。但文化消费的福利zhuyi,却使文化市场难以形成。要形成健康的文化市场,首先必须改变文化产业是福利性服务而非商品性服务的观念,积极引导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领导干部要带头端正文化消费观念,带头培植文化市场,比如在自己所在的机关、在身边的工作人员中培养买票看戏的习惯;在节假日里,自己也不妨买张戏票去看戏。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