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13字诗获奖 业内:近年诗歌事件多只是一种娱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13字诗获10万大奖,多位批评家:
  近年诗歌事件
  多只是一种娱乐
  记者万建辉
  “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元旦之前,这首名为《故乡》的13字诗,获咸宁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奖金10万元。消息迅速传开,至昨日,媒体仍热议不断。
  这是诗歌事件还是大众娱乐事件?长江日报记者就此采访大奖赛评委胡翔、诗评人魏天无、诗人张执浩和文化批评家朱大可。魏天无和胡翔肯定这首作品有“机智”的优点,但不算很好;张执浩则认为这不是诗。他们认为,诗歌的专业性很强,而近年来引起热议的这些“诗歌事件”,多只是一种娱乐。
  机智,但有脑筋急转弯的感觉
  关于《故乡》这首诗本身,诗歌界内部评价不一。
  此前诗人余秀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故乡)挺好,虽然有些不足,但是按照诗歌来说,比较小巧,有诗歌的节奏,还不错。”
  昨日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此次诗歌赛评委之一、《长江文艺》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胡翔首先肯定《故乡》写得比较有技巧、比较机智,但从诗歌的立意、语言方面看,有脑筋急转弯的感觉,得一等奖压不住更好的作品。他透露,作为评委,自己并没有把一等奖的票投给这首诗。
  诗评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天无说:“《故乡》这首诗写得还可以,如果要评分,百分制可以给80分;结尾的‘两个字’透露出作者的‘机心’,说机智也可以。”但他也提醒,“太机智的诗人,在艺术上大多走不太远”。
  著名诗人张执浩的看法则代表了更多诗人和众多网友的质疑声:“从我写了几十年诗的经验看,这不是诗;诗有特有的结构、形式,词与词之间有‘低沉的内在的呼吸’,就像吹出的一段乐曲并不构成音乐本身。”
  他认为,这种脑筋急转弯的诗,可以无限套下去,可以说故乡,也可以说青春、爱情,但与我们理解的诗有差距。
  大家关心的不是诗本身,还是钱
  从余秀华、柳忠秧到冯唐,近年许多“诗歌事件”成为大众热议话题。
  魏天无直陈,《故乡》的艺术水准“并不重要,所谓‘趣味无争辩’。它引发关注还是因为10万奖金,也就是说,大家关心的不是诗本身,还是钱”。
  张执浩也提到类似诗歌事件的炒作嫌疑,“给一些‘获奖’诗1000万元奖金和我们又有何关系?他们怎么做,我们不苛求”。张执浩说,zhongguo是诗歌大国,人们看待诗歌是很简单的事,大家都认为自己能写诗,人们都有自己的诗歌标准,所以容易引发口水争议,殊不知,诗歌的专业性很强。
  著名文化批评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说,对这些诗歌事件,他几乎无话可说,实在要说,唯有8个字:“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些所谓的诗歌奖多少都和利益有关。
  朱大可认为,如何创作、阅读诗歌,在当下zhongguo,大众失去了基本判断力,或说判断力正在退化;甚至与美有关的许多艺术,大众的鉴赏力都在退化。“这个时代真正懂诗的人太少,诗歌界利益化,利益正在侵蚀诗歌。”
  对于近年来大众对诗歌的热议,魏天无给出了一个基本路径:网络发酵—平面媒体跟进—平面媒体与网络再度发酵—大众热议。
  “指望网络或媒体向大众传播‘什么是诗’是不现实的,它们都需要寻找‘触动大众神经’的那个触点。”
  魏天无说,概括地说,已出现的触点有这样几类:一是“专业诗人”的“非专业诗歌”,或获奖诗人被视为“奇葩”的某些诗歌,如“梨花体”“忠秧体”;二是“反常诗歌”,并伴以某种与诗有关的“行为艺术”,如“乌青体”;三是凸显某种精神状况的诗歌,如余秀华的诗。
  魏天无表示,诗就总体而言是“反常”的艺术,是不可能迎合大众口味的,所以绝大多数诗歌事件在媒体上只是一种娱乐。此外,任何一首诗在诞生之后,都会被所处的社会所“改写”,包括各式各样读者的“改写”。网络、平面媒体和大众的热议,都可以看作是对诗的“改写”行为,不足为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