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基本形势_儒家-董仲舒-道家-封建-学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华书局1912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德”的观念起源于殷周时代,而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道德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德”的观念起源于殷周时代,而第一个提出比较系统的道德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关于这次社会大变动的性质,史学家有不同的意见。比较重要的是两种见解:一种见解认为这次大变动是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变动;一种见解认为是从奴隶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变动。这两种见解也有共同之点,即都承认当时代替旧制度的新制度是地主所有制。

儒家虽然推崇周制,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的要求。墨家是小生产者阶层的理论代表。道家提出对于等级制的批评,向往原始社会,反映了一部分个体农民的愿望(关于道家的阶级性,近年许多哲学史论著认为道家是代表奴隶主贵族的,证据不足,不可信从。余别有论证)。法家鼓吹君主专制,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理论武器,但过分忽视人民的愿望,也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

秦汉以至明清,可称为封建时代。这所谓“封建”其实是一个翻译名称,指地主所有制。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主要是儒家所提倡的。孔子的伦理学说以“仁”为核心,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项道德原则,奠定了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的理论基础。到汉代,董仲舒宣扬“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在东汉初年的白虎观会议中正式确定下来。董仲舒以为三纲五常原于“天意”,是上帝的意旨。董仲舒的学说,虽然渊源于先秦儒家,而实际上与先秦儒家的伦理学说已有很大的区别。东汉王充批判了天意论,而仍然肯定五常之说。

魏晋时代,玄学兴起,推崇道家老庄的思想。佛教输入,实行“出家”,既不拜父母,又不敬王者,于是引起儒、佛的对立与抗争。到宋代,理学兴起,批判佛老,在理论上为君臣父子的伦理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程颐、朱熹一派宣称君臣父子之理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陆九渊、王守仁一派则断言此理即在内心之中。董仲舒的学说可以说是将三纲五常天意化;程、朱的学说可以说是将三纲五常本体化;陆、王的学说可以说是将三纲五常内心化。

到了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见到宋明理学的空疏,转而重视现实,黄宗羲、王夫之、颜元从不同方面对于理学提出了一定的批评,但仍然以仁义礼智为最高的道德原则。直至近代,又到达一个社会大变动时期,受西方的影响,逐渐出现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新zhongguo成立,gongchanzhuyi道德理论取得了领导的地位。

在长期的封建时代,儒家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儒家一方面肯定等级制度,一方面要求适当照顾人民的愿望,企图缓和阶级矛盾,对于维持一定时期的社会秩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足以促进社会的变革。

墨家富于积极进取的精神,重视人民的利益,提倡自我牺牲,对于先秦文化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墨学灭绝了,这给zhongguo文化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道家在先秦时代有广泛的影响,汉代以后亦流传不绝。道家重视个人ziyou,对等级制度持批评态度,对于减削思想僵化、鼓励创造性的思维,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道家宣扬虚静,对于文化发展也有严重的消极影响。

俱往矣,儒、道、墨、法都已过去了。由于历史的原因,zhongguo没有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现在已到达社会zhuyi时代,我们可以预期,社会zhuyi的新zhongguo,将出现学术思想蓬勃发展的空前盛况。

(摘自《zhongguo伦理思想研究》第一章《总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