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诸葛赞歌:历史的酒-浇了谁的愁_正统-蜀汉-刘备-史学-文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青风若凡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01、诸葛亮是一个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现象级的人物。他像一个无可挑剔的完人和圣人,千百年来被人们膜拜、赞颂。放在历史的大视野中

01、诸葛亮是一个文化现象 

在zhongguo文化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现象级的人物。他像一个无可挑剔的完人和圣人,千百年来被人们膜拜、赞颂。 

放在历史的大视野中看诸葛亮,作为一个zhengzhi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六次北伐徒劳无功;作为一国丞相,他建立的功勋又远无法与建立了强大王朝的帝王将相相比。 

东汉末年,天下分崩,大小军阀称雄,战乱频仍,整个zhongguo陷入到空前的动荡和混乱中,广大人民热切地渴望统一和稳定。 

在诸葛亮未出山之前,曹操经过多年艰苦的鏖战,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并积极为统一全国作准备。 

而正是由于诸葛亮的出山,他所倡导的孙刘联盟以及导致的天下三分,从公元前208年算起,到公元280年西晋灭吴,zhongguo统一的局面足足迟到了近70年。 

连年的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是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

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按理说应该坐镇成都,总览全局,兴学校,修水利,外和诸蕃,内修政理,把经济搞上去,使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 

而他主持下的蜀国,从刘备称帝时到蜀国末年,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仅仅四万。无休止的战争给国家经济造成的破坏,最终导致了蜀汉政权的垮台。 

从历史大视野中来看诸葛亮,算不上什么治世能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却被人们推上了历史神坛,尽管人们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许多故事和传奇都是假的,却乐于对他顶礼膜拜,这在zhongguo文化历史上,真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02、史学家的正统之争 

诸葛亮走上神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人们的正统观念。

而蜀汉政权到底是不是正统呢?史学家们也是看法不一。 

陈寿写《三国志》时,西晋已经统一了三国,而陈寿又是西晋的属臣,西晋沿袭曹魏,所以陈寿尊曹魏为正统。 

而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时,正值大司马桓温图谋篡夺帝,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 

他隐喻的意思是:桓温要像刘备尊汉一样,尊司马氏为正统,而不要像曹氏一样篡汉,目的在于暗劝桓温不要有野心。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北宋已经统一zhongguo,司马光又认为曹魏是正统。 

南宋朱熹作《通鉴纲目》时,由于南宋已经长期偏安于秦岭淮河以南,并且朱熹是习凿齿的“追随者”,便又沿袭习凿齿的看法,仍尊蜀汉为正统。 

可以看出,在史学家的笔下,当天下一统,皇权稳固时,则尊魏国为正统;而一旦南北分裂,统治者偏安一隅时,则又急呼蜀汉为正统,把刘备抬出来当招牌。 

可见,所谓的正统不正统,没有真正的标准。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书则是任史学家打扮的小姑娘。

到底谁是正统,是凭史学家们的一支笔,随历史环境不同,条件不同而变化的。

而文学家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他所处的时代是元末明初,明朝的主流zhengzhi力量是士族,汉王朝也是士族当政,价值取向一致。而刘备自命皇叔,为王朝遗脉。罗贯中出于忠君思想,把蜀汉定位正统。                                   

 

03、历史的酒,浇了文人的愁 

人民大众赞颂诸葛亮,是因为《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刻意的美化了诸葛亮,并通过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智慧形象流传不衰。 

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也极为推崇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可以篡位而没有做,统治者当然希望自己的臣下是这样的人。 

再者,诸葛亮权力达到巅峰而不贪,也堪称古代清官的楷模。 

如果说,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那是他们统治的需要,那么历代的文人们,也对诸葛亮连篇累牍的大唱赞歌,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了。 

zhongguo历代文人称颂诸葛亮的诗文,从题材上来看是多种多样的,如怀古,咏史,墓志、碑文、序等。 

从内容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歌颂诸葛亮忠于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可以说概括的很充分了。 

第二类,是叹息天不佑汉,孔明中道而亡,功业不成,流露出无限惋惜之情。 

例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金人郝中的“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题五丈原武侯庙》),以及明人高文林的“怀思未遂恢弘业,不尽长江昼夜流。”(《怀葛楼》)等等。 

第三类,也是最多的一类,是对诸葛亮知遇于刘玄德,由一介耕夫而身至丞相, 并 始终信任,以为鱼水相得,终于成就一番大业的羡慕之情。 

例如:唐代诗仙李白的“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李白对诸葛亮得遇名主的艳羡之情显而易见。 

其他如:杜甫的“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诸葛庙》);唐汪遵的“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咏南阳》);唐胡曾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咏史诗·南阳》)。 

元代诗人萨都剌也感叹道“若非蜀主三顾贤,终只如龙卧南亩。仰天一出摧奸锋,纶巾羽扇生清风。许君意气肝胆裂,兵枢尽在掌握中。”(《回风波吊孔明先生》)。               

 

细品这些诗句,可以感受到,这些文人们并不是在单纯的吟咏诸葛亮,而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摆在了同一位置,羡慕诸葛亮之得遇,正是感叹自己之不遇。 

诸葛亮从一个隐士,与刘备心心相映,充分得到刘备的敬重和信任,而官至丞相,即使在先主死后,还被委以托孤重任,在历史上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这在zhongguo几千年的历史上 ,是极为罕见的。 

而当这些文人都希望取得像诸葛亮一样的成就而不得,大部分因怀才不遇而遗憾终身,难怪历代的文人们都对赞颂诸葛亮乐此不疲了,实则是借历史的酒杯,浇自己的愁。

  如果要问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为什么如此之高?或许这个命题就不准确。诸葛亮更多的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虽然在历史上诸葛亮的声名并不显赫,但是他的文化形象却扎根在民众的心里,深植在zhongguo的文化里,继续被人们所推崇,所赞颂。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