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蒋勋:《红楼梦》是我们的一面镜子_红楼梦-结局-都是-就把-镜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明伦书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红楼梦》夹杂了古典的诗词歌赋一类的文体,年轻的朋友刚接触,会觉得有隔阂。我曾推荐大一的学生读《红楼梦》。学生是认真的,回去就读,下一堂课就问我,老师,你可不可以介绍一本白

《红楼梦》夹杂了古典的诗词歌赋一类的文体,年轻的朋友刚接触,会觉得有隔阂。

我曾推荐大一的学生读《红楼梦》。学生是认真的,回去就读,下一堂课就问我,老师,你可不可以介绍一本白话本的《红楼梦》?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吓了一跳,原来年轻人觉得《红楼梦》不是白话!事实上,《红楼梦》是最好的白话文学。

后来,我慢慢了解了学生的意思,他们认为“不是白话”,是因为里面夹杂的诗词。后来我就建议,第一次读(假设你会读第二、第三次),如果觉得诗词难理解,不妨先略读或者跳过。

《红楼梦》里很多诗词,都有暗喻,很像我们在庙里抽的签。现在年轻朋友也会到庙里求签。

女朋友几天不理你,痛苦不堪,就会到庙里面抽一个签,看她到底还会不会理你。可是从抽出来的那个签看,还是不知道她到底会不会理你,因为所有的签都是诗,讲的也都是模棱两可的话。

《红楼梦》的诗词也是如此,有许多人生的隐喻。可以往正面解释,也可以往负面解释,不是确定的答案,因此,难的不是文字,而是对隐喻的哲学性解读。

文学不是励志格言,不是非黑即白的答案,文学是对生命真实现象的理解与包容。在文体上,《红楼梦》是我读过的中外小说里最特别的一本。

《红楼梦》在小说的第五回,作者就把小说里所有人的结局全部告诉你了。可是每个人的结局是一首诗。你如果没有看下去,只是读了那些诗,读了,等于没有读。

贾宝玉喝醉了酒,做梦,梦中到了太虚幻境。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一个柜子,柜子有很多的抽屉,他就一一地打开,每个抽屉里面有一首诗。

可是他看不懂,因为他只有十三岁,而且这些女孩子的事情都还没有发生,所以他不知道每首诗在讲什么。他就把抽屉一一关起来了,带他去看的警幻仙姑说,你真是蠢物,冥顽不灵,不能领悟,都给你看诗了,你却不懂。

人的一生,不到最后的终结,永远不知道它的结局。《红楼梦》一开始就把结局都告诉你,让你看着每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到他的结局去。

大家可以想想看,哪有一部小说一开始就把结局先告诉你。结局告诉你了,你还想看下去吗?

也许人生不是一个结局,人生是点点滴滴、一分一秒的过程累积起来的一种不可知的状态。也许到最后一天,还是搞不清楚自己这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看一生的荒唐、荒谬,错综复杂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纠缠,其实是讲不清楚的。《红楼梦》让我们知道,结局本来就是假的,是我们自己虚拟的一个结局。

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坏,什么叫做命好,什么叫做命坏,大概也都很难确定。

《红楼梦》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在不同的年龄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种状态,这里牵涉到作者本身难得的包容心,以及他对生命态度的超越感。

假如我们眼前发生了一件事情,有朋友在谈这个事情,转述这个事情的时候,你就知道他喜欢谁,不喜欢谁,他赞成谁,不赞成谁,我们称之为主观。

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就是有超越感,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我们没有个别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的环境里面把这些人呈现出来。

就像镜子一样,镜子本身没有选择,也没有爱恨,你走近镜子,镜子完全呈现你的状态,是一个全然客观的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像镜子,这种全知的超越感其实非常难把握。

我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小说中,最像镜子的小说就是《红楼梦》。

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是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不喜欢谁。

随着年龄的变化,你会喜欢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段会注意不同的人。大概第一次读《红楼梦》注意力多半是在宝玉和黛玉身上,看到这对男女的纠缠。

我们那个时候大概也是十二三岁,不明白为什么每天少年男女两个人要挤在一堆,一下课以后还要赶快写一封信,然后又赶快跑到对方家门口丢进去,我们无法解释这个东西。

林黛玉和贾宝玉就是这样的。其实他们就住在大观园里面,走两步路就能在一起,可是他们老是觉得那两步路就是分离。

这种分离永远是一种忧伤。所以在《红楼梦》当中,这条主线会构成一个神话的议题。

第二次看的时候,你会发现王熙凤这个角色写得极好。她十七岁就那么能干,嫁到贾家做儿媳妇时那种小心翼翼的状况,以及得到贾母的疼爱,有贾母撑腰,她可以管三百口人,行事利落漂亮。

她的丈夫其实很窝囊,没事就在外面搞个小太太,王熙凤还要替他去收拾烂摊子。这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成了贾府里的女强人。

王熙凤有时候会是一个厉害到让你害怕的角色;但有时候她又比谁都会撒娇,她懂得怎么让别人疼她,常常惹得贾母还来安慰她。

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教书,主讲《红楼梦》。他说每一年教完有一个考试,要大家在十二金钗里面选他们最喜欢的角色,他说连续几年排在第一名的都是王熙凤,绝对不是林黛玉。

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今天,尤其是美国学生,哪里会喜欢一个天天哭的女孩子?可是王熙凤不同,用今天的语言来讲,她就是企业里的女强人,她管着三百人,比我们今天管一个企业还要难。

那三百个人分属不同的阶层,勾心斗角、错综复杂,她全要摆平。而且这个大家族的钱,进账越来越少,出账越来越多。

所以她要把钱挪来挪去地放高利贷,你可以看到她厉害到什么程度。大家不要忘记,她当时只有十七岁到二十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