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正直真诚的猛将兼莽汉:张飞_吕布-刘备-关羽-威猛-大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章黄国学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一、引子:慷慨悲歌之士张飞是河北涿县人,河北这一带是古代的燕地,所以张飞自称是燕人。古人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张飞就是这

一、引子:慷慨悲歌之士

张飞是河北涿县人,河北这一带是古代的燕地,所以张飞自称是燕人。古人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张飞就是这些“慷慨悲歌之士”中的佼佼者。

从宋代以来,在民间说唱故事“说三国”中,张飞一直是热门话题之一。元代刊刻的《三国志平话》中,“张飞见黄巾”、“张飞杀太守”、“张飞鞭督邮”、“张飞独战吕布”、“张飞摔袁襄”、“张飞三出小沛”、“张飞捉吕布”等情节,大都妙趣横生,使张飞成为这本书前半部中最有活力的人物。

从元代开始,在“三国戏”中,张飞也是出镜率最高的一位人物。以张飞为主角的杂剧就有《莽张飞大闹相府院》《张翼德单战吕布》《张翼德三出小沛》《张翼德大破杏林庄》《摔袁祥》《莽张飞大闹石榴园》等十多出,在元代“三国戏”中数量位居前茅。

在明清两代的说唱、戏曲中,张飞的故事一直非常抢镜头,张飞成为一个非常耀眼的明星。历代的观众、读者喜欢张飞,就是喜欢他那种鲁莽的、粗暴的、喜剧性的性格。

其实,作为文学人物的张飞和作为历史人物的张飞有很大区别。在历史上,张飞是和关羽并称的,陈寿在《三国志》中评道:“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他们都是勇猛善战、虎虎生气的武将。但是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关羽有一种“儒将”的气质和风范,张飞却没有这种气质和风范,他更多地显示出猛将兼莽汉的性格特点,涂染着浓厚的民间色彩。

虽然不像关羽那么爱读书,天天捧着《春秋左氏传》读,但是他既然懂书法,应该还是有一定的文学和文化修养的。可是在小说里,张飞完全是一个猛将,一个蛮汉,几乎与文学修养、文化修养毫不搭界。

看来,《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张飞形象的魅力,并不在于他内涵的修养,而在于外显的性格。那么,张飞的哪些性格特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二、威猛与鲁莽:威名垂千古,勇力冠当时

首先,在小说中,张飞的性格是威猛而又鲁莽的,这是一种硬汉子、粗汉子的性格。为了表现张飞威猛而又鲁莽的性格,小说常常以惊人的笔触突出地描写张飞的形貌、声音和气势。

张飞一出场就有先声夺人之势。中平元年,涿郡招募义兵,刘备读了招兵榜文后,长叹一声,忽听背后一人厉声说道:“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苦长叹?”刘备回顾,“见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卷一《祭天地桃园结义》)。

可以看出,在张飞整个形象面貌上,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个是他那对眼睛,不是一般的圆眼,是个“环眼”,特别大,像个圈一样的眼睛。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虎须”。他的“虎须”和关羽的“美髯”是不一样的,“美髯”是往下飘逸着的,“虎须”是往上支棱着的。

这种异乎常人的外部特征,突出地表现了张飞威猛与强悍的个性特征。张飞那对眼睛咄咄逼人,到打仗的时候,一发起怒来,就是“圆睁环眼”,眼睛本来就大,再睁得圆溜溜的,显得特别大。同时“倒竖虎须”,胡须本来就这么往外支棱,一生气,胡须倒竖着就往上挺起来。

咱们读到诸侯讨伐董卓时,在虎牢关,吕布屡战屡胜,在诸侯面前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诸侯“心胆俱裂”。

正当吕布追击公孙瓒时,危急之际,张飞挺身而出,“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卷一《虎牢关三战吕布》)他也不用像关羽那样先去请战,不管三七二十一拍就上,抖擞神威,大战吕布。

这时的张飞不过是平原令刘备手下的一名步弓手,却敢向天下第一号名将吕布叫板,这既显示了他的勇武过人,又表现了他威猛强悍的“急先锋”的气势。

当然张飞是打不过吕布的,但是他有那种横劲儿,那种不要命的劲儿,吕布也不得不怕他三分。常言说:“不怕横的,就怕不要命的。”何况张飞是又横又不要命的,吕布怎不怕他三分?

当刘、关、张三人追赶吕布,到虎牢关下,张飞看见关上西风飘动青罗伞,大叫:“关上必是董卓!追赶吕布,有甚强处?不如先拿董贼,便是斩草除根!”于是又不顾一切地拍马向前,冲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张飞只好撤回。

长阪桥之战更是张飞一生事迹的闪光点。《三国志·张飞传》原文仅有70多个字,《三国志演义》小说卷九《长阪坡赵云救主》和《张翼德据水断桥》则驰骋想象,妙趣横生。

当时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兵退江陵,张飞一直断后。退至当阳,刘备被曹军打败,张飞“杀开一条血路”,救助刘备突围。接着赵子龙在百万军中单骑救阿斗,人困马乏,由于得到张飞掩护,也过了长阪桥。

在充分渲染了敌众我寡、局势险恶的气氛之后,小说便着力叙写张飞独挡长阪桥。张飞不仅仅勇猛,有时也有急智。这时他手下只有二十多骑兵,这仗怎么打?他见桥东有一带树林,便心生一计,教从者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只在树林内往来驰骋,一时烟雾弥漫。张飞远远看去,笑着说:“这二十余骑,当五百人!”足可以吓唬吓唬曹操了。

曹操大将文聘乘胜而来,气势汹汹,只见张飞独自一人,横qiang立马站在长阪桥上,解下头盔,挂在马鞍前,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面对曹军,他又是“倒竖虎须,睁圆环眼”,毫不畏缩,威风凛凛。

接着小说写了张飞的三声大喝,充分表现了他压倒强敌的气势。

第一声,当曹操心中怀疑,亲临桥边省察时,张飞厉声大喝:“吾乃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吾决一死战?”这一喝“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战栗”。

曹操猛然想起,当年关羽斩颜良后,跟他说:“吾弟燕人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在千军万马中杀一员上将,就跟手伸到兜里掏东西一样,手到擒来。当时曹操就对左右说:“今后如遇燕人张翼德,不可轻敌。”(卷五《云长策马刺颜良》)于是下令诸将,把张飞的名字写在衣袍襟底,牢牢记住。

这下可真撞见张飞了,曹操难免不寒而栗,急令将主帅车上的伞盖撤下来,生怕张飞真的要“取上将之头”,第一个就冲着他来了。

张飞见曹操去了伞盖,第二声大喝:“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与吾决一死战?”曹操听了,“乃有退去之心”,甚至“后军阵脚挪动”。

张飞一看这两声大喝挺管用,于是又挺矛大喝一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喊声未绝,曹操身边的夏侯霸竟然“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

这一声“霹雳之声”、“虎豹之吼”,吓得曹操赶紧回马就跑,曹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弃qiang掷地者不计其数,人如潮退,马似山崩,自相践踏者太半,逃命而走”。尤其是曹操,逃得最狼狈了,“冠簪尽落”,披头散发,“惊得魂不附体”。

张飞的声音果然有很强的杀伤力。从他的猛喝,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他把自己的勇,把自己的猛,用最外在的形态——声音——表现出来,张扬出来,先声夺人,直接震住对方。

长阪桥大喝退曹军,这种夸张、对比的写法,尽显张飞之壮、张飞之势。讲张飞总是要讲他的这股气,这种势。他的这股气、这种势本身就很强悍,而且他又能把所有的强悍集中到一起,发挥出来,张扬出来,这当然就很强的威胁力。这是张飞一个很突出的性格特点,威猛无畏,有巨大的震慑力。

虽然关羽事先的广告宣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张飞自身的勇猛还是决定性的因素,勇猛才能气盛,不然事到临头,底气不足,还是能验出真假来的。正如毛宗岗所说的:

“天下事亦有虚声而可当实际者,然必其人平日之实际足以服人,而后临时之虚声足以耸听。……非若今人之全靠虚声,浑无实际,他人吃尽老力,我只出一张寡嘴也。”(毛本《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评语)

但张飞毕竟还是过于幼稚鲁莽。一旦把曹军给吓跑了,他便高兴得昏了头。一见曹操大军退去,便召回二十多骑人马,还拆断了桥梁,立刻撤兵。

连刘备都明白,一断桥梁,曹操肯定“料我无军,怯而断桥”,有没有桥,对挡不挡得住曹操的大军根本不起作用。所以曹操说:“张飞一勇夫,岂有谋也。”于是率领大军又追上刘备。幸亏关羽前来相救,刘备这才又躲过一劫。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