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段文杰:唐代前期的莫高窟艺术_莫高窟-天王-彩塑-唐代-群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华书局1912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唐代前期的彩塑,在隋代三十余年间努力探索的基础上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首先,全部塑像已都是圆塑,浮塑已很少见到,在形式上大大超越了影塑、浮塑、圆塑三者互相配合的阶段。其次,在艺术技巧上有

唐代前期的彩塑,在隋代三十余年间努力探索的基础上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首先,全部塑像已都是圆塑,浮塑已很少见到,在形式上大大超越了影塑、浮塑、圆塑三者互相配合的阶段。其次,在艺术技巧上有了重大的发展,写实手法大大提高,进入了人物内心刻画的新领域。

整铺的群像是唐代彩塑的主要形式,有说法相和涅槃像。

说法相以佛为中心,由近至远,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的弟子、菩萨、天王、力士以及胡跪的供养菩萨。一铺像少则七身,多则十余身。龛内壁画往往作为塑像的补充,例如阿难、迦叶身后画八位高僧合为十大弟子,弟子之外又画菩萨、诸天等,组成圣众行列,扩大了龛内的空间,构成了全窟的重心。有的龛内,塑、画结合成经变的形式,如第180窟正龛即是一铺完整的《弥勒经变》。

主尊佛像的坐式,一般为结跏趺坐或善跏坐。zhongguo式的方领大袍代替了早期“曹衣出水”式的天竺袈裟。原来风流潇洒、儒雅清高的名士风度,已变成雍容华贵、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概。

弟子塑像,庄重练达的老迦叶与聪敏睿智的小阿难,性格的对比更加鲜明。现存唐代前期十几身弟子像各有风姿,表现出塑工的卓绝技艺,其中第328窟和第45窟的弟子像更是杰出的作品。

莫高窟第328窟西壁佛龛

菩萨塑像可分两类:一类是出现于唐初,多少还保留着隋末的余风,体态修长,亭亭玉立,璎珞严身,长裙覆脚,神情庄静,第41窟开元十四年的小身菩萨是此类造型风格的代表。另一类菩萨面相丰腴,长眉入鬓,肌肤洁白如玉,身姿婀娜,体态呈“S”形扭曲,神情温婉而妩媚,有如贵妇人的仪态;这一类都是盛唐作品,第45窟的两身菩萨是突出的典型。

唐代前期窟内正龛南北两侧的天王塑像,或可认为是南方毗琉璃天王和北方毗沙门天王。有西域式的形象,如初唐第322窟高鼻大眼、八字胡、顶盔贯甲的天王。也有来自中原的形式,如盛唐第46窟天王,头顶束髻,身穿光彩耀目的金甲,攥拳怒目,气势威猛。被天王踏在脚下的恶鬼,往往变形巧妙,粗短有力。

莫高窟第322窟主室西壁佛龛

这样的一组彩塑群像,每身像各具不同身份,动态、神情和外貌各异,互相呼应,融为整体,展现出唐代雕塑艺术的高度造诣。群像的形式和组合是多样化的。如圣历元年(698年)建造的第332窟。窟内“冲浮宝刹,后起涅槃”,“傍列金姿”。所谓宝刹,即中心柱,柱前(包括南、北壁前部)设三铺立佛说法相,以示一佛三身;柱后在后壁塑涅槃像,是敦煌现存彩塑涅槃像中最早的一铺。

小型涅槃像中已有“佛母下天”和“舍利弗先佛入灭”等较简单的情节。大型涅槃像莫如大历六年(771年)前后的李太宾窟(即第148窟),已将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涅槃变。可惜,长达十六米的大卧佛及其门徒群像,均被清代改塑、重妆,已非当年的旧貌了。

莫高窟第148窟主室佛坛

除群像塑造方面的成就之外,唐代前期莫高窟彩塑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巨型佛像的出现。

社会经济力量空前发展,zhengzhi力量空前强大,于是雄伟、壮丽成为艺术家所追求的时代风貌。在敦煌,巨型造像应运而生。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在载初元年(690年)命令天下各州建造大云寺,延载元年(694年)又令薛怀义造夹纻大像。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壁题《莫高窟记》明载:“至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卌尺。”这尊巨大的善跏坐弥勒像的出现,与武则天的上述诏令显然有关,而不是偶然的巧合。《莫高窟记》又记:“开元年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像,高一百廿尺。”现存莫高窟第96窟和第130窟各塑善跏坐弥勒像,分别高三十三米和二十六米,应当就是《莫高窟记》所称的北大像和南大像。北大像一再经晚唐张淮深、宋初曹元忠和夫人翟氏以及清代的富户出资重塑妆銮,其手势、衣纹、色彩均非原作,只有头部还保存着初唐丰满圆润的旧貌。南大像除右手为后加者外,基本上保存原状,比例适当,躯体健壮,曲眉丰颐,神态庄静,充分显示出盛唐风格。方锥形的洞窟,下大上小,与佛像造型恰相适应,使佛像显得很稳定,并有宏伟的气势。南大像与同样建造于开元年间的四川乐山嘉定大佛(高七十三米)相比,规模上虽远远不逮,但在艺术成就上似更为精湛。

莫高窟第96窟弥勒大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